↺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我們只需要一個正常人來當臺北市長(圖)
 
——專題:臺灣遇到世界政壇新品種
靈活腦筋的柯P善用年輕人與新科技投入市長選戰,壓低競選經費,仍舊獲得亮麗的宣傳效果。

【人民報消息】以「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爲選戰主軸的無黨籍臺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除了推出「臺北調」專輯競選歌曲外,「野生官網」計劃同樣也引起不少網友討論。柯P野生官網”設計師吳逸文說,就因爲自己不希望國民黨臺北市長候選人獲勝才支持柯文哲的。直到與柯文哲接觸之後,他才看到自己原來的腦筋有多呆滯。 吳逸文在「批踢踢」貼文說,這個過程也是改變他自己的過程。他原本並不是那麼支持柯文哲,就因爲「更不希望連勝文能夠當上臺灣首都市長」才進入「柯文哲野生官網 unlimited」 計劃、以及實體的設計工作營。 柯文哲在剛開始參選時,應對媒體時呈現的缺點,冒犯到很多朋友的神經…,大家不是搖頭、就是嘆氣,連吳逸文與朋友喝酒時,都吐了幾句。但是,身爲野生官網提案、策劃、與柯文哲辦公室合作執行,吳逸文有幾次機會親眼看到柯文哲是怎麼樣的人,才發現不是柯文哲有問題,而是自己的頭腦太呆板。 吳逸文談與柯文哲的第一次接觸 第一次見到柯文哲本人,是跟臺北調評審團一起吃飯,時間很長,但柯文哲私底下的話不多,大部分時間都在聽專業人士的意見,跟電視媒體上講話誇張、突出的調性,呈現非常大的對比。 飯後,餐廳中有幾臺射飛鏢的遊戲機,董事長樂團的大鈞便帶柯文哲玩一輪。我在旁觀察,大鈞開始跟柯文哲講解遊戲規則,我想「嗯…也是要體驗一般市民的娛樂沒錯,但柯文哲可能理解後,禮貌性地小試兩三次,就回去洗洗睡了吧?」 沒想到柯文哲不但很專心聆聽規則,而且運氣還不錯,分數一直領先大鈞,大鈞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敗柯文哲。結束後,柯文哲還繼續詢問不清楚的部分。 我在旁看,腦子充滿了問號,眼前這個已習慣日理萬機的人,竟然沒有以前那些政治人物隨便「沾沾醬油」(走過場)的味道,他會怎麼處理市政啊!? 想了半天,才發現原來有刻板印象的是我。 這大概就是我對柯文哲的第一個印象:耐心。 吳逸文談與柯P的第二次會面印象深刻 第二次見到柯文哲,是在野生官網的設計工作營。有參加這個工作營的人都知道,柯文哲當天的演說很精采。重點包含:任內市府所有的資料開放上網,從大量製造到羣衆製造。給網路科技圈印象更深刻的還有:政府就是要方便人民、資料不要怕別人拿去利用,資料不能只有給人看的,還要 machine readable(用機器讀給人聽)、我就是政治創投…這些話,他是花多久時間理解,並上臺演講的呢?是不是靠幕僚擬草稿,照本宣科?我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不是。 柯文哲上講臺之前,我們在隔壁的小房間,先跟柯文哲大致介紹這個專案的起因、目標,還有介紹各位投稿的野生官網作品。途中,柯文哲很驚訝現在的電腦可以做到TTS(簡單講就是電腦可以念字),也許是醫生對於無障礙比較能夠體會,馬上舉一反三問我們:「政府網站有沒有應用這類技術?」「這樣看不到的人(視障者)也能聽到政府網站公告了?」對於此應用的想像非常快且正確。 再來,他提到開放政府資料這個概念,柯問我們:「政府不是有做嗎,爲什麼還要做?」我跟他說:「對,政府認爲他有開放,但你真的去要這些資料,多數都要經過繁雜的申請、且在利用上也有很大限制…而且某些資料是書面或掃描,沒有開放RAW DATA(原始數據)的意識」柯聽了頻頻點頭,我們再順便舉例那些使用臺北公車資料的 app 被強制下架的故事。我最後補充:「政府擁有的東西,應該是人民的財產,應該要能夠更理所當然的開放才對。」說到這,柯文哲突然莫名其妙地就站起來說:「好了!」然後完全沒有猶豫的走進會場,上臺拿了麥克風,公開說出那些重點,然後全場轟動鼓掌。 我震驚了、現場的所有工作人員也是。大家都覺得,爲什麼一個想成爲「政治人物」的人,理解科技的速度,並且深入應用方式的思考,會在10分鐘內搞定?如此快速? 回想我自己在理解 Open Data(開放資料) 的過程,也花了不少時間。他真的理解了嗎?但又回去檢視柯文哲提出的那幾個重點,沒有完全理解是講不出來的。 我理解了,柯文哲就是個正常人 經過這兩次的會面,我理解了,柯文哲是一個進步速度很快的正常人,總歸來說有這些特質:會犯錯、不掩飾、耐心的、誠實的、願意去理解、有思考、速度快、有中心思想、想要找出問題核心。 想想這些點,你會覺得我很誇獎他嗎?這不就是一個「正常人」該有的東西嗎?我們覺得這些特色不錯,可能是以前看太多不正常的政治人物卻習以爲常,才覺得柯文哲很厲害。 這些都讓我回想起柯文哲之前說過的一句話:「一個人因爲講實話而成爲英雄,換句話說是整個社會都在說謊。」 名言佳句可以靠文膽、幕僚擬稿,人人會講,到最後平時的作風才是重點。若我們撇開這些名言、文宣、新聞報導,親自去看這些候選人,從過去到現在的實際作爲,會不會跟他說的一致? 所以,我從原本不支持、不看好,變成支持柯文哲。 我還覺得,我們也不需要媒體塑造出來的那些所謂的「明君、聖賢」,我們只需要一個正常人來當臺北市長就好了。△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柯P玩真的!預見從臺北市開始「改變臺灣」(圖) 2014/12/16 (157,874次)
「颱風比較可怕?還是柯文哲比較可怕?」(圖) 2014/12/13 (153,630次)
柯文哲剖析「柯文哲現象」入木三分(圖) 2014/12/12 (180,686次)
柯文哲鐵面無私 拒絕走後門(圖) 2014/12/9 (148,308次)
我被柯P"電到"的一句話(圖) 2014/12/7 (151,992次)
學者與前黨主席看柯文哲(圖) 2014/12/6 (161,131次)
柯媽求得上上籤 柯p將不止當臺北市長(圖) 2014/12/3 (121,711次)
姚立明出任柯營競選總幹事的始末(圖) 2014/12/1 (147,351次)
歷史就是這樣安排馬英九的(多圖) 2011/10/25 (37,293次)
習去了鎮江!張德江與江通話 面帶難色(多圖) 2014/12/15 (286,190次)
習近平南京首提下一步棋收拾江澤民(圖) 2014/12/14 (150,083次)
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 嚇壞普京和漢奸江(圖) 2014/12/13 (125,968次)
習近平站在王岐山一邊,劉雲山發狂(圖) 2014/12/12 (272,569次)
拆毛衣找到頭兒 江紀念章擺上砧板(圖) 2014/12/10 (108,392次)
病情似緩解 張高麗露出笑模樣兒(圖) 2014/12/9 (118,677次)
江系沒人了,僱用的飯桶讓江恨的牙根癢癢(多圖) 2014/12/8 (131,091次)
這個新華網頭版頭條居然失蹤了(圖) 2014/12/8 (124,209次)
65年來 世界首次聽到中國高層這樣演講(多圖) 2014/12/7 (302,169次)

劉雲山下令這文章一登再登的詭異原因(圖) 2014/12/6 (143,236次)
方便麵爛糊了!從嚴治黨 周永康被公告(圖) 2014/12/6 (117,718次)
陳希同遭江陷害 習近平打虎決不手軟(多圖) 2014/12/5 (278,077次)
宛若外星空間!這些洞穴爲何美到極致(3) (多圖) 2014/12/4 (280,405次)
天助習近平 臺海一盤棋 馬總統須下臺(多圖) 2014/12/3 (266,924次)
柯媽求得上上籤 柯p將不止當臺北市長(圖) 2014/12/3 (121,711次)
神祕巨響同時震徹英美 人全老實了(圖/視頻) 2014/12/2 (261,211次)
一個巴西預言驚醒炎黃子孫(圖) 2014/12/1 (127,921次)
小笑話:習近平讓王岐山先把這解決了(圖) 2014/11/30 (268,585次)
想不到劉雲山讓這個小笑話成了真(圖) 2014/11/29 (274,698次)
宛若外星空間!這些洞穴爲何美到極致(2) (多圖) 2014/11/28 (271,077次)
神速出來的神曲 四小夥受訪成了紅人(圖/視頻) 2014/11/27 (193,999次)
笑歪!宋祖英從母老虎變成顫顫雞(多圖) 2014/11/27 (150,615次)
一首現代神曲!預言近期中國改朝換代(多圖/視頻) 2014/11/26 (316,989次)
劉長樂有追隨海軍司令張定發的意思(多圖) 2014/11/25 (260,437次)
刺殺習!江父子指示劉長樂提供路線圖(多圖) 2014/11/24 (154,761次)
絕了!江帶"婊子陳"殺胡 送命的是海軍司令(多圖) 2014/11/23 (288,757次)
宛若外星空間!這些洞穴爲何美到極致(1) (多圖) 2014/11/22 (272,201次)
一次歷史性會面 習近平瀛臺夜話奧巴馬(多圖) 2014/11/21 (121,046次)
小笑話:送三胖國際審判 李雪主鬆一口氣(圖) 2014/11/21 (242,489次)
這兩消息對江系陣營是10級地震(圖) 2014/11/20 (130,618次)
江肝裂膽破!習近平下的又一顆棋子(多圖) 2014/11/19 (428,318次)
CEO是替罪羊 公司鉅虧責任在李寧(多圖) 2014/11/17 (106,961次)
評委嚇到鑽桌!80歲老奶奶驚人一舞的啓示(多圖/視頻) 2014/11/16 (236,005次)
習遠平撰文提到妻 劉雲山嚇出神經病(下)(多圖) 2014/11/15 (290,883次)
劉雲山:江澤民依然是老大(圖) 2014/11/14 (290,995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