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中共外交部配合周永康攪局的幕後
 
周曉輝
【人民報消息】此前筆者在《周永康在陳光誠案中攪局預示更大海嘯》一文中業已分析道,胡溫習基於對美國的慣性思維、擔心中共垮臺與陳逃往美國使館讓其丟了面子三點原因,而容忍周永康採用流氓手段恐嚇、威脅陳光誠及其家人、朋友,並在輿論、外交、軍事等方面掀起「反美」攻勢,其結果不僅是自身再次爲周等人背黑鍋,而且失信於美國,在衆目睽睽之下丟了更大的面子。本文就是試圖通過解析中共外交部協助周永康攪局的幕後原因。

自陳光誠進入並走出使館至今,中共外交部在答記者問時始終堅持兩點:一、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表示強烈不滿,並要求美方道歉;二、要求美方反思自己的政策和做法,防止類似事情發生。甚至在美國國務卿克林頓就陳光誠事件發表公開聲明後,外交部發言人還繼續指責美國「混淆視聽、千方百計推託和掩飾自身在這件事情上的責任」。

了解陳光誠事件來龍去脈的人都清楚,陳光誠之所以逃往美國使館,根本原因是遭受到了中共政法委的長期迫害。有消息指,一年單用在陳一人身上的「維穩」費用就高達3000萬。顯然,陳光誠正是因爲在中國找不到說理的地方,找不到可以安全容身之所,而投奔了以自由、民主理念爲基石的美國。而血液中浸染着自由、民主理念的美國的外交官員亦秉承着良知,選擇了向陳伸出援手。按照人的正常邏輯和思維,這樣的善舉有何可以被指責的?這樣的善舉又如何是干涉內政?中共對救了好人的善人應該表示不滿嗎?而這也正是美國拒絕道歉的原因。

事實上,該向美國道歉的,該徹查整個事件,處理迫害陳光誠的元兇的理應是中共當局。沒有中共政法委的「惡」,又怎會給美國人添了這許多的麻煩?既然給人家添了麻煩,至少要說聲「對不起」。

可是,我們看到的是中共外交部不斷的混淆視聽,不斷地千方百計推託和掩飾自身在這件事情上的責任,這出於誰的授意?

在筆者看來,外交部如此高調「反美」,似乎並非胡溫習的意思。雖然胡溫習可能受對美慣性思維影響,並希望通過言辭上的強硬爲自己挽回一些面子,但在5月3日中美戰略和經濟對話前就向美國「開火」,尤其是要求美國道歉,顯然不是其做法。或許從胡錦濤在中美戰略對話開幕式上的講話可以一窺端倪。胡提到,發展中美關係,要相互信任,平等互諒,要通過對話解決分歧;他還希望雙方「抓住機遇,排除干擾,共同努力」。胡的語氣、態度無疑與外交部發言人的強硬、不分青紅皁白指責美國的表態並不一致。如果胡希冀對美強硬,完全可以藉此機會傳遞一二。

那麼,外交部傳遞的是誰的聲音呢?是誰迫不及待要混淆視聽?是誰對美國容留陳光誠大爲驚恐?是誰想將陳光誠逼出使館並迫使其離開中國?答案當然是陳光誠所要徹查的周永康及其掌控下的政法委。

可是,隸屬國務院總理管轄下的外交部緣何要爲周永康發聲?早在江澤民掌政後期,就設立了中央外交工作領導小組暨國家安全領導小組。除國家主席、國家副主席擔任正、副組長外,成員一般包括負責涉外事務的國務院副總理或國務委員,外交部、國防部、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商務部、港澳辦、僑辦、新聞辦的負責人,以及中宣部、中聯部的部長,總參謀部的高級將領等。

當年江通過這一架構,不僅使其在卸任前的三年實現了對外交及國安的全面掌控,而且即便在其卸任後,江依靠曾經安插的人馬在黨控外事與國安領域仍有一定的權重。比如前任外交部長李肇星和現任部長楊潔篪都被外界視爲江系之人。

據美國副總統切尼回憶錄披露,2002年春天邀請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國家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胡錦濤訪美,是以準國家主席身份接待他的。在此期間,切尼希望通過一對一的談話了解胡的真實想法。於是,在午宴後將胡單獨請進書房,不料陪同其出訪的中共外交部副部長的李肇星硬闖了進來。不想被江抓到把柄的胡又變成了溫吞水。

2004年初,江還位居軍委主席時,切尼訪問北京時受總統布什委託傳達一項敏感信息給胡錦濤。因爲事涉敏感,所以布什要求切尼在一對一的情況下傳達,但是並沒有成功,因爲房間裏早已被曾慶紅安了竊聽器。

2007年,江系人馬製造輿論說,十七大中央準備讓67歲的外交部部長李肇星再上一層樓,進入政治局。沒想到,胡突然行動,宣佈免去李肇星的外交部部長職務,任命楊潔篪接替。這是胡故意敲打江而爲之。

李肇星下臺後,出任人大外事委員會委員。在今年3月14日溫家寶召開的記者招待會上,擔任主持人的李肇星爲避免談到王立軍事件,多次與溫耳語,問其是否可以結束,都被溫拒絕。其中的原委不說也可想而知。因爲王立軍的背後牽涉的是薄熙來、周永康乃至江澤民。

而接替李肇星的楊潔篪,曾於2001年被江任命爲中國駐美大使。在任期間,他秉承江的旨意,不遺餘力在海外散播關於法輪功的謠言。2002年溫家寶訪美時,楊潔篪還處心積慮不想讓溫家寶看到法輪功歡迎和請願的橫幅,甚至還僭越,代替溫家寶接受華人歡迎。當時有分析認爲,楊潔篪是想讓溫以爲法輪功「反華」,從而將反對鎮壓的溫和江綁在一起。

2011年,楊潔篪在陪同胡錦濤訪美期間,參加了奧巴馬舉辦的「三加三」私人聚會。之後,他將會談中胡承諾不再鎮壓法輪功的信息傳遞給了江,這才出現了胡訪美未歸而國內出現再提「天安門自焚事件」的怪事。

如今,在大勢已去的周永康借陳光誠事件進行最後掙扎的時刻,楊潔篪爲了自身利益,即擔心被清算的下場,而助上一力,配合周的「反美」輿論攻勢,激怒美國,從而攪亂政局,以達到重新掌權的目的的可能性很大。這也正是中共外交部不斷重申不滿美國、要求美國道歉的幕後原因。

不過,從目前的發展態勢看,周的攪局反而促使胡溫習痛下決心,必須將周儘速拿下。最新的周被內控的防風消息應該不是空穴來風。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溫家寶用行動反擊周永康 2012/5/12 (29,021次)
紅朝風雨飄搖 胡溫出路何在? 2012/5/11 (26,096次)
汪洋驚人之語與中青報評論釋放的信息 2012/5/11 (22,679次)
周永康驅逐外媒記者「殺雞」給誰看? 2012/5/10 (25,882次)
警告周永康之流 汪洋語出驚人 2012/5/9 (28,805次)
新華聚焦:溫家寶周永康齊亮相(圖) 2012/5/8 (62,158次)
溫家寶:若不拿下週永康 我辭職 2012/5/8 (95,431次)
半笑話:衛生部:"人肉膠囊"問周永康(圖) 2012/5/8 (151,102次)
溫家寶將如何反擊周永康 2012/5/6 (30,658次)
血債派擼胳膊挽袖子 準備在黃巖島嘬死(多圖) 2012/5/11 (39,727次)
新華網整篇重新報導溫家寶的新聞(圖) 2012/5/11 (40,179次)
半笑話:劉淇新華網答疑獲滿分(圖) 2012/5/11 (164,355次)
餐館見聞:外國人咋不愛請客(圖) 2012/5/10 (51,181次)
麗江干裂成這樣 共產黨差不多了(多圖) 2012/5/10 (198,384次)
半笑話:休想搶走中國半寸領土(圖) 2012/5/9 (57,750次)
普京上臺近兩天 待售俄客機墜毀(圖) 2012/5/9 (192,302次)
60億人機率的怪病爲何跑進一家門(圖) 2012/5/9 (59,399次)
新華聚焦:溫家寶周永康齊亮相(圖) 2012/5/8 (62,158次)

奧巴馬敬酒不吃吃罰酒(多圖) 2012/5/8 (46,827次)
溫家寶:若不拿下週永康 我辭職 2012/5/8 (95,431次)
臺灣大車禍!馬英九見韓寒矮三輩(多圖) 2012/5/8 (35,229次)
半笑話:衛生部:"人肉膠囊"問周永康(圖) 2012/5/8 (151,102次)
奧巴馬,上帝不是謀取利益的工具(圖) 2012/5/7 (40,701次)
親吻十字架!查韋斯病情惡化帶來的啓示 (圖) 2012/5/6 (50,494次)
克格勃!老江是性感夢露和薩馬蘭奇的老前輩(多圖) 2012/5/6 (57,510次)
白菜和豬肉!任你解讀的中美關係(圖) 2012/5/5 (39,384次)
陳光誠向溫家寶提出三項要求的視頻與文字稿(圖/視頻) 2012/5/4 (155,015次)
奧巴馬把世界警察擔子壓在一個盲人身上(圖) 2012/5/4 (39,939次)
半笑話:希拉里緊急約見周永康(圖) 2012/5/4 (167,069次)
癰糠跳 光誠險 血債派不怕添血債 2012/5/2 (46,219次)
吳邦國不打算陪周永康玩兒了(多圖) 2012/5/2 (49,052次)
久聞其名,原來「天書」是這樣的(多圖) 2012/5/2 (71,330次)
光誠!這張勝邪的王牌留在了中國(圖) 2012/5/2 (49,344次)
陳光誠的歷史使命就是解體中共 2012/5/1 (44,544次)
別玩兒啦!陳光誠挑下中美核心議題的面紗(圖) 2012/5/1 (35,939次)
爆料:拉登之死是他自己的最大願望(圖) 2012/5/1 (65,821次)
奧巴馬與葉公好龍(圖) 2012/5/1 (40,307次)
多麼孤獨的混小子(圖) 2012/5/1 (44,753次)
老天助光誠 中國須改變(圖) 2012/4/29 (66,186次)
小笑話:周永康魂斷土耳其(圖) 2012/4/29 (54,677次)
拿下週永康!溫家寶奧斯威辛含淚講話(多圖) 2012/4/28 (69,491次)
異象!煎蛋餅驚現漢字「家寶」(圖) 2012/4/28 (47,755次)
天災人禍,別不當回事(多圖) 2012/4/27 (196,263次)
瓜瓜一推六二五 洪博培吃上瓜絡兒(多圖) 2012/4/27 (38,550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