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中共急劇分化 崩潰一觸即發
 
李天笑
【人民報消息】隨着薄王結案日近和周永康被削權,中共內部從上到下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大分裂、大動盪和大改組。圍繞着對鎮壓法輪功所欠血債、政法委、政改等關鍵問題,傳統上大致劃分的團派、太子黨、江系、地方諸侯正在發生急劇變化。

王薄周等一系列事件的突變和各派的重組出人意料,讓幾乎所有的中國問題專家都瞠目結舌,原有的模式和結論都變得不甚適用。其中有五點尤其突出。第一,中共高層的權力過渡或接班並沒有按照外界所預期的那樣平穩地有程序地和有規則地發展,而是依然毫無規則,充滿着血腥惡鬥,兇險無比。第二,這種權鬥並不遵循以往隱晦的不暴露於公衆的方式進行,而是在網絡上和國內外公開博弈,甚至將美國也捲入進來。第三,以往對各種派系的劃分都顯得不夠準確,因爲這次的核心問題並不是單純的權力輪替。第四,以往地方勢力、軍隊、各派在中央作出決定後,只是被動地表態和回應,少有主動選邊,對抗中央,這次裂痕很深,主動選邊和中央對抗大有人在。第五,以往只侷限於中共內鬥,這次牽涉中共垮臺。

事到如今,趨勢和結局都大致顯現。首先,這是自1949年以來,中共內部首次以血債派和非血債派爲分野的大決戰。它決定生死和誰被清算,超出了一般權力鬥爭和選接班人的模式,所以僅用18大權力分配的觀點是看不透其中的奧妙的。

當鄧小平指定江胡兩代接班人時,許多人把注意力放在兩代接班人相互制約的表面形式上,導致出平穩接班模式的錯誤結論,實際上鄧的深意是保 住六四鎮壓不被翻案。鄧沒有預料到後來江不顧一切鎮壓法輪功和胡溫在此事上與江的分歧。江先後把賈慶林羅乾和周永康李長春塞進常委會,以及江周曾慶紅要薄 熙來接周的班,曾玩的「李代桃僵」之計,目的都是維持對法輪功的鎮壓,保證自己不被清算,由此形成了江系血債派。周薄實行打擊習近平的計劃目的也在於此。

其次,胡溫能成功拿下薄和剝奪周的政法委大權,與太子黨的分化,尤其是葉選寧的站隊和習的加盟是分不開的。太子黨內有兩個突出人物,兩人都以計謀過人聞名,不過一正一反,這就是葉選寧和曾慶紅。江主要靠曾拉太子黨的關係,而葉是葉劍英二兒子,曾任總政聯絡部部長,在太子黨中聯繫更早更廣,但不喜歡江。當習於薄形成對立爭奪之勢後,尤其王立軍事件後,葉站在習一邊,並把手中掌握的3千太子黨人脈全都交給習。

目前,太子黨大多倒向胡溫非血債派一邊,包括習、李源潮、俞正聲等核心人物。尤其習的倒戈使胡溫非血債派有了決定性的優勢。

再次,由於江曾作惡多端,得罪人甚多,而且大勢已去,一些退休的中共高層官員也紛紛公開站到胡溫非血債派一邊,如朱鎔基、喬石和李瑞環。

最後,在王薄周事件的衝擊下,中共軍隊和地方勢力發生了分化。目前中央軍委中的大多數已表態效忠胡溫習,只有極少數如梁光烈沒有表態。軍隊的輿論工具如《解放軍報》已連續發表社論支持胡溫習。

中共地方諸侯的分化更爲明顯。大多數省級官員如廣東汪洋、上海俞正聲、天津張高麗、重慶張德江、陝西趙樂際等表態站在中央胡溫習一邊。也有少數官員負隅站在江週一邊。地方諸侯在陳光誠事件、限制政法委權力和政改等焦點問題上形成尖銳對立。

陳光誠問題本是周的政法委製造出來抹黑胡溫的,在處理上週採取刁難阻擾調查的野蠻做法,而胡溫習採取 了較溫和和人性化的處理方式。大多數省份不反對中央的做法,唯獨北京和雲南公開對抗胡溫習。北京劉淇授意《北京日報》發表評論指責陳光誠與美國一起抹黑中 國,給胡溫習出難題。而云南秦光榮授意雲南官方網站轉載《環球時報》和人民網指責陳光誠「挾洋自重」的文章。劉與秦選擇了站在周永康的血債派一邊,是因爲兩人都直接指使和參與了對法輪功學員的殘酷迫害,手上沾了血。

值得一提的是秦出身團派系統,一路升官得到胡錦濤的照顧。秦背叛胡是因爲其知道自己罪惡深重,又不思悔改。他知道胡不可能爲他所犯下的血債承擔責任。爲了避免遭到清算,秦站到了江周爲首的血債派一邊。

對政法委的態度是另一塊試金石。胡溫習限制政法委和周的權力的一個方法就是把政法委權力降格,具體做法是以後政法委的職務在中央不再由政 治局常委擔任。地方諸侯效忠胡溫習的做法就是在十八大前的新一屆常委換屆選舉中,不讓政法委書記的位置進常委。廣東、上海、四川、陝西、海南、重慶等省份 的政法委書記均不再擔任省委常委。而早在去年11月,廣東省佛山市新當選的市公安局局長也不再兼任當地黨委常委及政法委書記,而這正是喬石給中央提到的制 約政法委權力的一個措施。

目前更多的省份正在仿效跟進。此趨勢顯示胡溫習已從地方開始,將政法委書記以後不再擔任常委這一做法普及,直至推廣,以解決血債派利用政法委開闢「第二權力中心」的問題,當然也說明胡溫習拿下週永康決心已定。

政改本是中共用來欺騙百姓、鞏固統治的空話。但在目前特殊情況下,政改成了非血債派和血債派的分野點之一,其原因是政改一旦啓動,會直接打擊血債派,造成中國的根本變革。廣東汪洋在胡溫支持下,頻頻發出各類政改的言論,同時政改動作不斷。從放開社團註冊管理,到要求官員摒棄「人民幸福是黨國恩賜」的思想,到差額選舉省委常委,廣東政法委書記不再擔任常委,再到試點領導幹部財產申報公開制度和烏坎村直選等。而現任深圳市委書記王榮則與汪洋大唱反調。實際上,王榮選擇了站在周江血債派一邊。

中共正在經歷一場接一場的政治地震,其從上到下正在發生前所未有分化和改組。這與退黨大潮和民衆抗暴彙集在一起,顯示出中共走向崩潰的徵兆。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做實劉志軍案 十八大前的削江行動 2012/5/30 (31,947次)
周永康保不住劉志軍 溫家寶敲山震虎 2012/5/29 (33,391次)
陳希同出書 劍指江澤民 2012/5/29 (33,972次)
平息「殺官潮」的唯一辦法 2012/5/29 (30,931次)
周永康末日將臨的七大徵兆 2012/5/28 (35,668次)
李長春,周永康的講話還不如吃醬雞重要?!(多圖) 2012/5/27 (46,612次)
美政府10年後公開談及活摘器官(圖) 2012/5/26 (51,147次)
「大哥將改變歷史」 誰是大哥? 2012/5/26 (33,495次)
關於周永康最新「傳言」背後的民意 2012/5/26 (29,024次)
董文華沒張嘴先轟動…政法委完蛋了(多圖) 2012/5/29 (78,294次)
習近平破謠言 姜異康山東等收拾(多圖) 2012/5/29 (76,479次)
一個預兆!永康進了新華熱詞(圖) 2012/5/28 (46,704次)
胡溫「監黨」?!港媒搞什麼搞(圖) 2012/5/27 (55,187次)
李長春,周永康的講話還不如吃醬雞重要?!(多圖) 2012/5/27 (46,612次)
不笑話兩則:汪洋點撥胡錦濤(多圖) 2012/5/27 (182,850次)
李長春在新華網安排血債派大反撲(多圖) 2012/5/26 (51,391次)
美政府10年後公開談及活摘器官(圖) 2012/5/26 (51,147次)
對黃巖島的天氣 我實施主權預報(圖) 2012/5/25 (41,305次)

半笑話:王立軍不服判決(圖) 2012/5/25 (61,015次)
緊急呼籲給16名上書中共老黨員送《九評》(多圖) 2012/5/24 (40,623次)
"參與"網與明鏡博訊協同爲血債派招魂兒(圖) 2012/5/24 (40,742次)
阿富汗乞兒胎記像本國地圖 在中國得判刑(圖) 2012/5/24 (50,700次)
這對狗男女的追隨者…(多圖) 2012/5/24 (72,504次)
民調15%!馬英九拉票被罰50萬(圖) 2012/5/23 (41,238次)
玩兒…吧,普京讓29歲 "80後"當新聞部長(圖) 2012/5/23 (39,029次)
酷!蠢豬李長春兜了周永康頻見外賓的底兒(多圖) 2012/5/22 (52,748次)
胡中央的屁還是有點兒威力的(圖) 2012/5/21 (52,664次)
不笑話:黨指到哪裏 劉雲山打到哪裏(圖) 2012/5/21 (165,147次)
從《九評共產黨》看陷阱「四點共識」(多圖) 2012/5/20 (47,219次)
周永康翻上翻下!李長春與吳邦國交惡(多圖) 2012/5/19 (43,268次)
陳光誠在酸甜苦辣中抵達美國(圖) 2012/5/19 (49,653次)
半笑話:劉翔在上海比賽12秒97(多圖) 2012/5/19 (169,232次)
新華網爲何刪除了這句話(多圖) 2012/5/18 (38,159次)
沒治!江患上毛骨悚然的離奇怪病 2012/5/18 (67,684次)
半笑話:黨的光輝照我心(圖) 2012/5/18 (168,318次)
周永康去新疆是中央硬性安排(圖) 2012/5/17 (55,770次)
博訊網不讓你找到文章的絕招兒(多圖) 2012/5/17 (44,983次)
踹下血債派軍中頭目 劉源遭忌恨(多圖) 2012/5/16 (61,705次)
未遂!拿屁股當臉的富士晚報替薄熙來翻案(圖) 2012/5/14 (38,328次)
一張讓人悲從中起的圖片(多圖) 2012/5/14 (204,681次)
驚心動魄!"這一刻生命至上"…裸體(多圖) 2012/5/14 (239,762次)
半笑話:解藥在胡錦濤手裏(圖) 2012/5/13 (172,887次)
小笑話:馬英九爲黃巖島向北京緊急喊話(圖) 2012/5/12 (166,262次)
新華網圖片證明查韋斯不行了(圖) 2012/5/12 (43,008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