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栏目 › 要闻 | 时事 › 文章: |
温故1942,知新1959~1961
都是大饥荒,肯定有它的相近相似之处:死亡很多人,极为悲惨且发生人相食的人间惨剧。1942年那场河南大饥荒共计死亡300万人,1959~1961年则10几倍于此,饿死人数保守估算也在4,000万人。 作为当权统治者,国内人民出现如此巨难,不管是什么原因,当然肯定是难辞其咎推卸不了责任的。但在国民党与共产党两种不同制度统治下发生的灾害,还是显出它的明显不同来。有两点是必须要考虑到的。 一是战争的复杂背景。 河南1942年的饥荒发生于全面抗战之时,也可以说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都处于非常困难的特殊情况下。日军横扫东南亚,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法西斯实力不可一世达到猖獗顶点。中国国内的抗日也处在十分艰苦的相持胶着的煎熬拉锯状态。蒋介石对外需要在日强我弱的被动情况下持久抗日(此前自九一八事变已经独立抗日10年),对内还要面对中共借抗日之名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国共之间日趋扩大的各种斗争、磨擦。蒋介石曾经说过,共产党是“七分发展,二分应付,一分抗战”,事实完全证明了这个判断。因此双方在华北、华东的摩擦纠纷不断,著名的皖南事变就是新四军不去东线抗日,反而却向南深入国民党军队防区搞“发展”而出现的(皖南是顾祝同第三战区防区,东面才是日军占领区)。 河南地处中原的枢纽要冲之地,乃当时北方抗日对峙第一线(因黄河以北基本为日军占领的沦陷区)。豫北、东、南皆日占区,豫中、西为国统区。所以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介于国军第一、二、五、六大战区之间,驻兵数十万。所以才有电影中优先保障军队用粮等的说法。 如果日军突破河南防线,就会一直向西占领中国大后方,然后效法元朝灭亡南宋的路线,于西北高地挥师向南向东南沿海,由高及低一举灭亡中国。蒋介石为何炸毁黄河大堤?那并非傻子的随心所欲,而是国民党中央为从战略上阻敌西进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定。实践也证明从此以后,郑州以西广大地区日军再未侵犯,黄河确实成为一道天然屏障。阻挡了日军继续深入。 相比之下,1959~1961间的饥荒就远远不同了,热火朝天的和平时期,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时期,却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最惨痛的全国范围的饿死人事件,且数量达四、五千万之巨! 二是灾荒的原因。 河南饥荒,单纯从原因上找不外这么几个:(1)连年干旱无雨;(2)蝗灾巨大;(3)战争的因素,主要是日本侵略;(4)驻军太多(与民争食),各种赋税供给也必然繁重;(5)地方当局玩忽职守。就是说,人祸的因素固然存在,但主要还是因自然灾害导致粮食欠收绝收,人口也多(全省3,000多万人)、兵马也多,几个方面交互作用而致。 共产党之下的灾荒则完完全全是人祸。据历史记载和当事人回忆,1958年之后连续几年,整个中国都是风调雨顺,几乎没有出现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水旱虫等自然灾害。1958年甚至全国粮食大丰收(俗称丰产不丰收)。这是目前中国史学界已经达成一致的看法。灾害原因大家已经知晓——大跃进的结果。三面红旗、全民砸锅卖铁没黑没白大炼钢铁、赶美超英、实现所谓共产主义。粮食丰产能怎样,只能烂在地里;国库里800亿斤粮食储备,也没开仓赈济!尚不及电影中外邦小日本,竟然还去救济灾民! 虽然简单的比较就能说明许多问题,但把接受中国传统思想的蒋介石与信奉马列邪说的中共放在一起来比较,实在是不具什么可比性。比如电影中描写的重庆《大公报》因报导河南饥荒一段,最终被停刊3日。要是放在中共名下,流程大概就变作:相关人员撤职检查、开除、无限期停业整顿、报纸取缔或吊销营业执照、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起诉判刑坐牢……换句话说,有灾荒可以、迫害也可以、死人也可以,但说出真相就有罪了。听说冯小刚导演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计划拍摄,但无休止的审查如何能够通过?虽然你反映的是国民党的饥荒事,但中共太害怕中国人去“联想”,饥荒多的去了,万一浮想联翩到中共大跃进导致的大饥荒怎么办?故只能拖延至今。 中共一直不敢将20世纪60年代的这场巨大灾难真相公布于众。充斥教科书里的不过是“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由于苏联政府背信弃义……”,一番轻描淡写推卸责任,饿死4,000万的悲剧就过去了,至今很多青年人竟然都不知道这场灾难。 我们无法猜测冯小刚导演的用意,究竟是揭露国民党,还是让人们缅怀历史,从中吸取教训。作为一个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力曾拍出《唐山大地震》那样震撼的大导演,我们宁愿相信他并非庸庸无为的前者。 “我们是灾民的后代”,而中共不是。中共没有受灾,只是所有灾难的制造者。故我们都需要回顾和反思历史,至少我们也不能忘记。中共则不需要什么历史,它只要掩盖历史、编造历史就够了。 历史是一面镜子。温故1942,是为了知新1959~1961,知新中共统治中国的一切。只有深刻反思历史,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认清中共的本质,从中共布下的谎言迷雾中拨云见日。 |
|
|
相关文章: |
近期最受欢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enminb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