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卡扎菲是中共的朋友加弟子
 
李明真
 
2011年10月27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最近,政治狂人卡扎菲之死,讓世界好不熱鬧。當然拍手稱快的人多,躲進密室心虛的也有。話說面對國內國際的形勢,這一路挺着卡扎菲的中共,經密室研究後,壯着膽、唬着臉就出來了,耍着一貫的流氓腔聲稱:卡扎菲不是中國的朋友。

乍一聽這話,我還真沒反應過來,因爲我從來就沒有「卡扎菲是中國的朋友」的概念。可這話出自於狡猾的中共之口,也就不能不引起我的警覺。經仔細揣摩,我覺得這話是對的。但之所以會引起中國人民的普遍反感,是因爲中共在這裏又耍了一次偷樑換柱的手段。其實這句話完整的句型應該是:卡扎菲不是中國的朋友,也不是中國人民的朋友,但卡扎菲是中共最忠實的朋友加弟子。

我爲什麼這麼說呢?前一陣子相聲演員郭德綱講了一個關於薩達姆和卡扎菲的相聲。說這年輕時的薩達姆和卡扎菲想革命,就合夥去了臺灣學習「革命經驗」。臺灣有什麼革命經驗呀?於是這臺灣的「教授們」就總結了共產黨和國民黨打架的各種手段,以及共產黨使用的陰謀詭計和國民黨如何敗下陣來的經歷。這卡扎菲和薩達姆拿着小本一頓的記呀。還別說卡扎菲和薩達姆根據共產黨的革命經驗革命還真成功了,都當上了本國的元首。

雖然是相聲,裏面有調侃的成分,但經查證還真是事實。卡扎菲和薩達姆年輕時都是當時臺灣政府開設的「遠朋班」的學員。臺灣政府也確實向他們批判性的傳授了共產黨的思想和奪取政權的陰謀伎倆。只不過卡扎菲和薩達姆覺得,也不能學習臺灣失敗的經驗呀,所以就反着學了毛澤東一夥成功革命的「陽謀」。

問題是卡扎菲革命成功後,眼睛就一直盯着中共統治中國人民的手段,而且不斷地學以致用。極權、造神、淫慾、奢華、斂財、屠殺,樣樣學的有模有樣,最後還學會了「維穩」。當利比亞人民的反抗力量茉莉花革命發生後,卡扎菲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中共89六四使用的「維穩」手段:血腥鎮壓、屠殺人民。極端無賴的中共政權在卡扎菲的眼裏還真就是「東方不敗」。

可是這卡扎菲實屬學藝不精。其實中共的所謂「維穩」表面上是維持政權的統治,實質上中共是怕一旦失去政權後就會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向卡扎菲政權滾滾而來的時侯,卡扎菲還以爲「中共導師」教導的血腥恐嚇是維穩的真理,一個猛子就紮了進去。結果怎麼樣呢?卡扎菲被本國人民從污濁的下水管道中拽了出來。拽出來了也就露出了懦弱的本性,求饒保命。哎,掌權時殺害了那麼多人民何時手軟過?惡報時,想不報了,哪有那麼美的事?被人民一頓拳腳,外加一頓子彈,宣判死刑,而且死無葬身之地。因爲罪太大了,自己死了還不行,也連累了當初跟著稱王稱霸的家小,死的死、逃的逃,滿門盡散。難怪中共的魁首們一聽說卡扎菲的結局,就都躲進密室裏兩腿篩糠。這徒弟按照「老師」的教誨實施的如此之敗北,最後猙獰的下場,怎能不令一脈相承的同門中共破膽?

話說這中共看到朋友加徒弟卡扎菲的下場實在是心驚肉跳。驚跳到什麼程度呢?卡扎菲的親密老朋友、瀕臨死亡的江鬼也詐屍還魂了。中共政權中最邪惡的江澤民、羅幹、周永康、曾慶紅,都暗自把自己與卡扎菲相比,發現它們使用過的恐怖統治人民的手段比卡扎菲有過之而無不及。怎麼辦?爲了攪亂視聽,避免比卡扎菲更悲慘的下場,不久前還張羅提供給卡扎菲殺人武器的中共,竟恬不知恥的對外宣稱說:卡扎菲不是中國的朋友,恰恰是很多西方領導人的坐上賓。

這蠢東西呀,啥時候都改不了用愚蠢的伎倆唬人。人家西方領導人集體決議懲罰卡扎菲的時候,你中共投票贊成了嗎?聯合國出兵制裁卡扎菲屠殺人民時,你出兵了嗎?還怪網民們砸轉?卡扎菲不是中國的朋友,當然不是了。別總拿中國當中共使喚,現在叫個中國人都明白,中共不等於中國。卡扎菲絕不是中國的朋友,但鐵板定釘是你中共的朋友加弟子。可惜的是這卡扎菲就沒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到死卡扎菲自己都堅持說着一句實話,承認自己鎮壓人民的手段就是跟你中共學的。而中共呢,不要臉的精神就是比弟子勝出一籌,爲自保馬上就翻臉踩了忠實的朋友加弟子一腳。這缺德的東西呀,啥時候都缺德。這叫「秉性難移」。中共的邪性,實在是世間難尋。

可是這宇宙中就有這麼一條真理叫做:邪不勝正!而更讓中共害怕的是,利比亞才有多少人民呀?650萬。就這點「汪洋」就把卡扎菲收拾得如此的不堪。這中國人民可有十幾億呀,這要是起了漣漪,得形成多大的「人民的汪洋大海」呀?淹死幾個類似卡扎菲一樣的魔鬼,還不是小事一樁?這卡扎菲的老師中共能不害怕嗎?我們不難揣摩出,實質上中共的滅亡就是時機成熟時一瞬間的事。

當中共對外慌不擇口地說着「卡扎菲不是中國的朋友」時,其實在中國的大地上中共已經感到,中國人民的「汪洋大海」開始泛起波瀾。當波瀾壯闊時,中共這個政治流氓、瘋子卡扎菲的朋友加老師的下場,還別說,可真令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
 
人氣:17,725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