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欄目 › 要聞 | 時事 › 文章: | |
谷歌創始人布林的家庭離開蘇聯的故事(圖)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披露,Google公司在決策之前醞釀了數週,兩名創始人佩奇(Larry Page)和布林均參與了高層討論。討論中,首席執行官施密特(EricSchmidt)認爲,應繼續在華經營,盡力改變政權;但布林反駁說,公司已經盡了力,應該離開。討論的結果顯而易見是布林的意見最終佔了上風,使Google 終於迴歸了其「不作惡」的道德準則。報導中稱,長期以來對於在華經營具有矛盾心理的布林,其童年是在同爲共產國家的前蘇聯度過的,他因與中共政府合作審查內容而一直深陷道德困境。 那麼,在前蘇聯的短暫的生活經歷,爲何讓布林對共產國家產生了如此負面的印象呢? 1973年8月,布林出生在莫斯科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米歇爾-布林和母親歐格尼婭-布林均畢業於莫斯科國立大學。米歇爾是一位數學家,當時在莫斯科一所學校任教。一家三口加上布林的奶奶共同居住在莫斯科市中心的一套30平方米的公寓中。 1979 年,布林6歲時,全家被迫移民美國。在《Google故事》一書中,布林的父親米歇爾詳述了他們被迫離開的原因。「在前蘇聯,儘管官方稱並不存在反猶主義,但在現實生活中,共產黨卻通過拒絕接受猶太人進入大學而將其排斥在高層專業人士之外,特別是物理系,猶太人完全不能涉足。」爲此,米歇爾在報考大學時被迫將專業改爲數學,儘管他的夢想是當一名宇航員。在大學期間,他的成績全部爲A。然而,儘管成績優秀,因爲他是猶太人,研究生院還是根本不考慮接收他。 童年時的布林就知道自己的父親無法追求他所希望的職業,但直到在美國若干年後,他才進一步了解到了細節。 那是在1977年,當他的父親參加完在波蘭華沙舉行的一個國際會議後,就對自己的妻子和母親說:「我們不能再在這裏呆下去了。」因爲在會議上,他通過「自由地和來自美國、法國、德國和英國的學者們的交流」,發現「他的西方同仁們並非是怪物」。在對自己和兒子的未來仔細考慮後,布林的父親決定移居美國。 然而,布林的奶奶不願意離開莫斯科,因爲這是她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家;而布林的母親則最終表示跟隨丈夫的決定。 1978 年9月,他們開始正式申請出境簽證,其結果是布林的父親米歇爾立即被學校解僱了;出於同樣的原因,布林的母親也不得不離開了自己的工作崗位。在隨後的8個月等待簽證的過程中,喪失了固定收入的一家人只能靠布林的父母打零工餬口,而且當時的他們並不知道申請是否會被受理。在此期間,父親利用照看布林的機會,教給了他有關計算機方面的知識。 1979年5月,一家人終於拿到了簽證並被允許離開了前蘇聯。抵達美國後,布林的父親在馬里蘭大學謀得了一個教職,直到現在他還是該校的數學教授,而布林的母親則成爲了美國宇航局的一名專家。聰明的布林在唸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向老師提交了一份有關計算機打印輸出的設計方案,這讓老師大爲吃驚。要知道,當時計算機還剛剛開始在美國普通家庭出現。 中學畢業後,布林進入馬里蘭大學攻讀數學專業,由於成績傑出,他在取得理學學士學位後獲得了一個獎學金,隨後進入斯坦福大學,並被校方允許免讀碩士學位而直接攻讀計算機專業的博士學位。在此期間,布林選擇了休學,而與同窗好友佩奇一起創建了後來家喻戶曉的互聯網搜索引擎Google。 早在1990年,即布林17歲生日前,他的父親率領一批在數學方面具有天分的高中生前往蘇聯進行爲期二週的交換學習,布林亦在其中。此行喚起了布林童年時對專制政權的恐懼,他還記得當他面對蘇聯專制壓迫時的第一個衝動就是將石頭砸在警車上。在第二天的行程中,布林將父親叫到一邊,直視着他的眼睛說: 「謝謝您將我們帶出了蘇聯!」 布林的潛臺詞大概是:如果今天的他依舊生活在專制的蘇聯,那麼他將同自己的父親一樣無法追求他的理想,甚至還要忍受專制帶來的恐懼。是啊,如果當年布林的父親沒有將其帶出蘇聯,Google是否能夠誕生,亦或何時誕生都是個未知數吧。或許,在決定是否和怎樣與中共打交道的過程中,這句話早已在布林的頭腦中縈繞了許久,這也正是讓他陷入道德困境的原因。然而,Google的妥協並沒有換來其所希望的「讓中國人接觸到更多的信息和創造一個更加開放的互聯網絡」,反而讓布林更清醒地意識到了與共產專制國家打交道無異與虎謀皮。 於是,布林一個漂亮的轉身,將自己、將Google從道德的困境中解脫,將中共、將那些所有爲了經濟利益而出賣人權的公司、政府再次置於衆目睽睽之下。中共、上述公司和政府何去何從,任由選擇。 | |
| |
| |
相關文章: | |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 | |
|
Copyright© renminb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