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請餘秋雨將「含淚勸告」調轉一個方向(圖)
 
摩羅

替中共把門兒的餘秋雨。
【人民報消息】今天從網上讀到餘秋雨先生的文章《含淚勸告請願災民》。文章勸告那些汶川地震受難學生的家長,不要捧着孩子的遺像,向政府部門申訴倒塌校舍的質量問題,以免爲海外反華勢力提供進一步反華的口實。餘秋雨文章說:“從畫面上看得出,警察們正用溫和的方式勸解(摩羅注:爲什麼沒有官員接待而只有警察擋駕?),但家長們情緒激烈。由此,那些已經很長時間找不到反華藉口的媒體又開始進行反華宣傳了,誣陷性的說法有四點:1、是天災,更是人禍;2、官方宣佈,這事法院不受理;3、五個境外記者拍攝這種場面時被公安「短時間拘留」,詢問他們的身份;4、難道地震真使中國民主了嗎?”

如果以上四條果然是故意誣陷,那麼這些誣陷絕不是由死難學生家長要求查清事情真相所造成的。相反,只有查清事情真相,才能真正平息那些或者誣陷或者誤解的言論。在學生家長和餘秋雨之間,肯定是學生家長的願望和行爲更加有利於維護國家形象。

死難學生家長是在什麼情況下「情緒激烈」的?據《南方週末》2008年5月29日報導,聚源中學周邊的建築物全都沒有倒塌,只有學校的教學樓倒塌了。這種對比發人深省。該報進一步介紹說,在聚源中學倒塌校舍的廢墟現場,一些殘磚上的水泥可隨意敲掉,預製板中的拉絲極細。這曾讓前來救援的國家地震救援隊的隊員難抑憤怒:「混凝土裏全是鐵絲,根本不是什麼鋼筋!」

更有甚者,在新建小學廢墟現場,南方週末記者看到的現象更加令人震驚。「有部分折斷的水泥預製板裏,居然無一根鋼筋和鐵絲!」——連鐵絲都沒有。

在談到聚源中學倒塌校舍的考察結論時,建設部抗震救災專家組成員、同濟大學教授陳保勝對南方週末記者說:「聚源中學在選址、建築的構造、建築結構體系、施工和材料方面肯定是有問題的。」。面對這樣慘不忍睹的局面,建設部專家實在難於無動於衷,他們沉痛地說:「死了那麼多孩子,我們的職能部門,我們的規劃師、建築師和結構工程師都應該反思。」

溫家寶總理在第一時間考察地震廢墟時,面對那麼多死難學生的遺體,據說「哭得不成樣子」,他一再發出指示:一定要認真調查這些校舍的建築質量。

可是,若干天之後,四川省教育廳就倒塌校舍問題發表了如下五點調查結果和處理意見:

  一、這次地震首先是超過了預計強度,學校校舍抗震難以抵禦如此強烈的地震。

  二、災情發生在上課期間,集體傷亡人數比較多。

  三、學生上課時集中在教室,樓面負荷大,疏散時又集中在樓梯間,這些走廊、樓梯相對來說是建築比較薄弱的,所以造成了一定的損害。

  四、根據四川省教育行政部門提交的材料,四川省倒塌的相當多的校舍建築時間比較長,校舍陳舊落後,這也是導致部分校舍垮塌的重要原因。

  五、學校的建築在抗震方面本身就存在着設計方面的先天性缺陷。

我們很難從中讀出專業鑑定的成分,更讀不出一點負責任的心態。有人解讀說,按照這個說法,就是校舍倒塌有理,學生死亡活該。這種處理實在缺乏對生命的尊重。

面對責任部分如此歪曲事實的結論和如此空洞的處理意見,這些死難學生的家長能不「情緒激烈」嗎?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喪子之痛,如果連這樣的大痛都得不到起碼的尊重,這些痛苦者竟然還不會「情緒激烈」,這樣的國民豈不是行屍走肉嗎?餘秋雨願意自己的同胞全都是這樣的行屍走肉嗎?

從餘秋雨列舉的四條反華言論中,我看不出任何一條具有誣陷的性質,更看不出任何一條具有反華性質。退一萬步講,即使那些言論具有反華性質,我們的應對方式也絕不應該是封住死難學生家長的嘴巴,而應該是敦促四川教育廳等有關責任部門本着負責任的精神,按照溫家寶總理的指示和死難學生家長的要求,查清事實,給天災和人禍作出準確的劃分,讓本來應該承擔責任的人或者部門恰如其分地承擔責任。俗話說,要想獲得他人的尊重,首先必須自重。如果國人都將同胞的生命看作生命,予以應有的尊重,那些餘秋雨命名的「反華言論」,還有產生的理由和傳播的空間嗎?

所以,我想不含淚地勸告餘秋雨先生,將您的「含淚勸告」調轉一個方向,用那把眼淚勸告責任部門,以真正負責的精神,給倒塌的校舍進行公正的調查和分析,給死難者一個交代,給死難者的父母一個交代,也給公理一個交代。如果全國公民都這樣勸告有關責任部門,有關責任部門還會拋出那樣不負責任的五點意見嗎?海外反華勢力還敢無中生有地誣陷中國嗎?

我們需要糾正一個很不健康的心態,那就是隻要國民向政府反映問題,就是在鬧事,只要國民在主張自己的權利,就是跟所謂反華勢力穿一條褲子。我們越是以這種錯誤觀念看待國民、處理問題,就越是會做出「不自重」的事情來。我們做的不自重事情越多,就越是給那些所謂反華勢力留下土壤和空間。

汶川地震死難學生家長們,忍着巨大的喪子之痛,四處討說法,這是對他們逝去的孩子負責,也可以說是對社會良知和國家形象的負責。我們無力相助,心懷愧疚才是,哪有權利批評或者勸阻他們?他們的行爲值得我們尊重,也逐漸得到了有關責任部門的尊重。國家民政部官員前天(6月5日)向記者表示,教育部門一定會對倒塌校舍進行認真調查分析,給社會提供負責任的說法。這個說法至少給了我們一線希望。

汶川地震之後,並不是三天哀悼日過後就一了百了。一個民族應該從巨大的災難中學會珍惜生命,學會心胸曠達,學會理解別人的痛苦,學會爲他人的痛苦承擔應有的責任。這才不會辜負「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的古訓。

──轉自摩羅博客


***************************************************************


新唐人2008年全世界系列大賽公告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震災之醜莫過餘秋雨「淚」阻災民 2008/6/11 (15,821次)
汶川地震大質疑之二: 地震無法預測?(多圖) 2008/6/10 (17,542次)
嚇死人!最後那奧運魚預示這個大災難(多圖) 2008/6/9 (30,532次)
地震感言(圖) 2008/6/9 (17,213次)
有多大的難,就能做多大的秀 2008/6/8 (20,279次)
汶川地震質疑之一:板塊中罕見地震?(多圖) 2008/6/8 (18,854次)
災難還沒有過去 人性的火花如何能夠持久?(圖) 2008/6/7 (16,044次)
溫家寶無奈一聲 中共已不可救藥(圖) 2008/6/6 (27,780次)
都江堰見聞盡顯中共邪惡 2008/6/5 (25,187次)
看政治局!中國最近要發生更大事 2008/6/10 (52,355次)
忍無可忍!北川存活學生被強姦(多圖) 2008/6/8 (64,472次)
瞧見沒有,就是這女人壞了彭克玉的事(圖) 2008/6/7 (55,910次)
幾張越琢磨越抖激凌的圖片(多圖) 2008/6/6 (38,963次)
劉淇:這種事情千萬不能泄露出去(多圖) 2008/6/5 (45,281次)
濟南軍區司令部的這個聲明想說什麼(圖) 2008/6/5 (43,158次)
原來這樣才是佛教徒的真正供養 2008/6/4 (33,557次)
想不到!周永康替布什彌補了瀆職那部份(多圖) 2008/6/3 (32,871次)
非這兒看!周永康將錢用到了節骨眼兒上(多圖) 2008/6/3 (40,128次)

一幫讓中共咬牙還不得不陪笑臉的人(多圖)) 2008/6/2 (39,437次)
忍無可忍!這回不能怨曾慶紅度量小 2008/6/1 (44,942次)
誰應該在兒童節懺悔(多圖) 2008/6/1 (33,371次)
江:大方向就是這樣 2008/6/1 (39,335次)
被"8"字嚇破膽 2008/6/1 (28,458次)
中共一改這兩個字就已經輸了(多圖) 2008/5/31 (43,657次)
彭克玉立下軍令狀 周永康有幾點指示 2008/5/31 (41,963次)
看這張圖片!只要看,你就憤 臉就青(圖) 2008/5/30 (44,494次)
紐約總領事彭克玉已被內控 2008/5/30 (36,822次)
四川各級官員地震花絮(多圖) 2008/5/29 (39,878次)
驚人內幕!四川地震中心不在汶川(多圖) 2008/5/28 (59,488次)
這倆新聞,中共只報道第一個(圖) 2008/5/28 (36,375次)
「全國哀悼日」本不應該存在(多圖) 2008/5/28 (33,519次)
中領館反饋:彭克玉電話錄音曝光後(圖) 2008/5/27 (31,830次)
新華網爲何刪掉這篇採訪報導(多圖) 2008/5/27 (42,362次)
江:我真想斃了他 2008/5/26 (51,242次)
希拉里在新華網上被半價出售(多圖) 2008/5/26 (29,159次)
天!神韻藝術團的總導演原來是…(圖) 2008/5/25 (54,361次)
嗨,八歲智商,中共也不讓搞民主(圖) 2008/5/25 (31,865次)
揭大迷!周永康急赴四川的真正目地(圖) 2008/5/24 (48,057次)
薄熙來最該露臉時歇啦(圖) 2008/5/23 (42,410次)
玩數字的老手中共無法抹掉這一筆(圖) 2008/5/23 (23,955次)
一張圖片和一段錄音震驚世界(圖) 2008/5/23 (43,280次)
高層在四川地震中地震(多圖) 2008/5/22 (47,872次)
地震奇聞:這兩條狗是哪裏鑽出來的(圖) 2008/5/21 (51,083次)
中共難以下嚥丹麥電視臺的決定(圖) 2008/5/21 (36,892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