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CNN道歉惊出中共一身冷汗(图)
 
任百鸣
 
2008年4月18日发表
 



CNN于4月15日发表声明表示,卡弗蒂的有关
言论中所说的“他们”指的是中共而不是中国人民。

【人民报消息】中共长期的刻意混淆党、国、政府、人民等基本概念,在需要时煽动中国人的“爱国”情绪转移危机,这里不讲什么大道理,给大家来个现实的例子。

以最新的CNN道歉事件为例,看一看CNN的道歉如何惊出中共一身冷汗。

4月17日新华网头版大标题“中方再次要求CNN就主持人发表攻击中国人民言论真诚道歉”,中共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中方再次严正要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立即收回恶劣言论,向全体“中国人民”做出真诚道歉。




(4月17日新华网截图)

怎么回事呢?原来,4月9日下午,北京奥运火炬在旧金山传递时,CNN进行全程追踪报导。据新华网称,主持人卡弗蒂在谈论中美关系时使用“辱华”词汇,称中国50年来并没有变化,他们仍然是“一群五十年不变的呆子和暴徒。”

这下撞到枪口上了,中共外交部直接出面为“中国人民”“出头”,于是“就CNN主持人发表攻击中国人民言论事向其驻京分社负责人提出严正交涉”,并“强烈谴责CNN主持人卡弗蒂发表恶毒攻击中国人民的言论”,CNN立即成为了新华网攻击的靶子,举国上下,万箭齐发,看看新华网文章的标题,就是知道事态的确很“严重”。

例如:CNN主持人骂中国人是“呆子”;CNN煽动种族歧视算哪门子人权卫士;中国产品和CNN主持人谁是垃圾?;CNN主持人毒言辱华,无知还是无耻?;CNN主持人暴露种族歧视阴暗心理;全世界正义声音都应谴责卡弗蒂的纳粹言论;CNN主持人污华是美传媒界的耻辱。

按西方自由社会的规则,既然质问到人家头上了,人家就得解释给你听。

CNN 于4月15日发表声明表示,卡弗蒂的有关言论中所说的“他们”指的是“中国政府”而不是中国人民。声明还表示,多年来,卡弗蒂曾对包括美国政府和美国领导人在内的很多政府发表过批评言论。声明说:“不论是卡弗蒂本人还是CNN都无意攻击中国人民。如果有人是这样理解他的言论,我们愿向他们道歉。”

到此,“辱华” 事件已经很清楚了。就好像,张三拉着李四找王二开仗,王二明确告之骂的是张三,与李四无关,如果李四误解了,愿意给李四道歉。你说这时张三该怎么反应?按人之常理:好呀,你原来是骂我呀,那就向我张三道歉,否则我张三跟你没完。

可是,中共张三的表现却如此反常:你原来是骂我,我没意见,咱“政府”不生气,也不会抗议,也不要你道歉。但你必须再次给李四道歉,不要再说骂的是我了,这影响李四的情绪发挥,你就承认骂的是李四不就结了嘛,这是你们之间的事,千万别把我从后台纠出来。

当然,中共自有一套官方语言,外交部发言人姜瑜称,CNN在15日发表的声明中,“把矛头转向中国政府,企图挑拨中国人民与政府的关系”,所以“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接着又上升了一个更高的全人类的高度,称此言“不仅是对中国人民的侮辱,也是对全人类良知和公理的挑战。”。

这能对得上号吗?但怎么胡说,就是不说是对“中国政府”的“诬蔑”。最后,又反复强调中国人民的“不可欺,不可辱”的气节之后,再次要求CNN“向全体中国人民做出真诚道歉”。

在这里,中共外交部作为“政府”部门,在完全确认有媒体是在“诬蔑”、“挑战”“中国政府”时,为什么缩成一团,语无伦次,不仅不敢以“政府”的名义抗议,而且还不敢让 CNN向“中国政府”直接道歉,只是祥林嫂一样的反复嘟囔着向第三方的中国人民道歉,这事怎么这么奇怪,中共什么时候变得如此“雅量”。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在煽动中国人的民族情绪时,中共是一定要躲藏起来的,这样才能把外界谴责中共的言行转化成“反华”、“辱华”以及诬蔑“中国人民”等点火柴。中共一露陷,“爱国”戏就唱不下去了。

所以这次意外的被CNN挑明,处境极其尴尬,但是为了让中国人民为中共自己的孽债买单,中共只能装傻,力求让“中国政府”淡出,可怜的中国同胞就是这样被中共在后面阴狠的推上去做挡箭牌。

但是这事,中共确是演砸了,“中国人民”等不来CNN的“真诚道歉”,中共怎么办,而且看来越道歉中共越被动。于是,中共开始脱身,有文章出来圆场,“卡弗蒂习惯采用先发制人、粗鲁的风格主持节目,他总是存心刁难以便引起争论,这样做是为了提高他的节目收视率。”

然而,玩火者必自焚,中共反复恶劣表演的结果,只能让中国人民更加不断看清其真为权存党命,假为国计民生的邪恶真面目。对中共如此愚弄中国人民,唯有退党、退团、退队,加入三退大潮,才真为不受其辱且自尊自爱的最佳“爱国”方式。


***************************************************************

神韵晚会巡回演出,看了好福气!

新唐人2008年全世界系列大赛公告


 
分享:
 
人气:42,388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