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消息】(编者按:《十论金刚经》是秦政先生与佛教界朋友探讨金刚经的一些心得。本报分十日刊载)

(接上)

十论金刚经之第五

1、我们要非常明晰地认识到,佛陀因材施教,对须菩提的辅导,通篇都是在启迪和训练他思考,提升他的意识和纠正他的错识,那么,须菩提在这里回答的,也就不过是他的认识,反之佛陀所回答,也是有针对性的,不能固定地看死了这些问题。就好比在牛顿经典力学的课堂上,经典物理学的最高境界回答与将来在相对论、量子境界的回答完全不是一回事一样。经云:“法无定法”,只是宇宙法在不同的层次境界有不同的法的存在形式、展现。一个在那个层次中的生命,符合了那一层的法,就是那一层法中好的生命,但他所持有的那个标准,在另一境界中可能就是错的。就是这个道理。

2、好,我们来接着看“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第九品谈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其实可以用释迦所讲的“灭度”二字来解,主佛非常明确地讲过:“告诉你们一个真理,整个人的修炼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去人的执著心的过程。”

比如说,人修成阿罗汉,在那个境界上,他将不在入三界任何生命的想法之中,没有那样的观念。在相对低层的一切观念和存在,不管是这一层认为“好”的“坏”的,都是他所舍尽的,我们这里讲“舍”,却不是常人想的那样的强为,因为还有目地心、人带着自私和情的企图心、功利的想法,其实也是做不到的。但这是一个迷中世人可能进入修炼中的一个助力,所以在不同的时代,觉者度人也给人展现一些神通,但是是有限的。还要留给人悟的。这段经文中,释迦就是通过提问的方式与须菩提的回答,告诉人“不可思议”的心法,就是不能用你常人的观念去想修炼的事,想高层次的事。实质上就是要你放下常人的求心。但他没有直接讲。“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陀洹与后来的斯陀含,都是还没有达到阿罗汉果的过渡层次,就好象今天上大学,没有考上,差些分数,设置一个“预科”,你也到大学里去,但到时候要参加考试,考上了才算正式的大学生。实在是采取的一个方便的度人机制。因为释迦即使是从第六层宇宙下来,那样高的层次,在旧的宇宙法理机制中,也只能度人的副元神不说,他的弟子一世修行也不很高。所以,要明白,一个人修炼上去,他是用什么法修炼上去的,谁是他的师父是非常重要的。“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讲故事)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本质上,如果以副元神为主,实在说也是借体修炼,过去的宇宙在这方面开了一个不正之门,那些坏的附体也这样干,到了末劫末法时期,这些事情一度变得非常严重。如不是传大法,整个宇宙根本的正法,这些问题根本就无法解决。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因为采用的方式只是简单的解脱,并不包含将其低层的物质圆容转化提升带走的问题。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这个话翻译得模棱两可,其实释迦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罗汉之法不能算是佛法,本身度不了人。因为罗汉是自觉觉者,他的觉悟只能保证他自己跳出三界,由于层次和能力有限,他只能协助菩萨做一些度人的辅助工作,而自己所领悟的东西不具备度人的能力。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其实释迦在这里还隐含着一个意思,就是作为修炼的人,只是有一个愿望要修成,至于成就,那是他的师父做的,关于功的演化、修炼道路的安排等等事,那里是一个常人的思想、常人的能力能够做得了呢?因为生命对人来说,是非常复杂的,人的另外的空间的身体构成与场态,是人所难知和分辨的,在一个空间里,人体周围存在一个场,这个场有一种功能,就是能够将宇宙中照射进来的东西影像反映出来,那却不是实质,而是影子。如果人执著于修炼过程中看到的影子,引动人的欢喜和显示心,就会造成随心而化,也就是自心生魔,那么这样的情况就非常严重,修炼者陷入其中很难自拔,就会被入魔毁掉。因为释迦当年并没有讲“自心生魔”的法,为了防止这个问题,他在这个问题上对弟子要求是非常绝对的严格,在这个解法中也是不厌其烦地告诫,其实就是不要用人的观念来想、来看待修炼中出现的现象。因为虽然是度人的副元神,但是历史中也包含着锤炼人的这个表面的任务,而且以这种方式抑制人的观念对修炼的副元神的干扰,修炼者才能更快地成就。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这是什么意思呢?当时须菩提已经证得阿罗汉道,那么证得阿罗汉道,在过去佛教中就算得果位了。

罗汉是自觉觉者,出三界,自己解脱了。得阿罗汉道,当然就是入真籍了,用中国古代的话讲,就是名列仙班了。可是真正的修炼者,在过去也都是上面派下来修的,由于出现三界后,靠近三界内的众神出现了一个情况,也就是用人的时间来计算,一般是十年一换的制度,那么每个神也都会在他的任上(他的果位名号,可以用人的职位来简单理解,因为都担负天责),挑选一个修炼的人,帮他修成他一样的能力,等时间到了就度他上来代替,成为代替神。那么度上来的这个成就者,也就不能再称他以前的名字了,而要叫他那个不变的名号的名字。因为须菩提成就了罗汉尊号是乐阿那兰行者,所以释迦称之为乐阿兰那行者。实无所行的意思是境界无为,乐惧不生,而不是什么都没有做、没有成就。他不去实修也就什么都成就不了。

3、我们接着看“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然灯佛所,燃灯佛,释迦当年所讲原始六佛之一,因为释迦讲的许多故事,其实都是他在另外空间修炼的一些过程,因为他开悟了,就记忆起他过去修炼的一些情况,把这些视当时众生的接受程度和天意的规定,传出来度人。比如他后来讲的歌利王割截身体,那也不是如后来人解的是古印度那一个王,而是另外时空的环境。燃灯古佛,是释迦在某世修行时的师父。这一品,实际上是在讲“开悟”是一个什么实质。这在过去作为个体生命的修炼就是这样。但在正法中却远远超越这个状态。

于法有所得不?意思是燃灯佛并没有给他增添什么,而只是开启。开悟,就是回忆起自己的本来,这在正常修炼时期是这样的,但正法阶段完全不同。所有的修炼者,实际上都是有来头的,很多都是上面派下来修的。因为不纯了。因为三界的迷与苦可以使生命得到修炼、升华提高,而靠近三界的神到一定时间要更换,一些神要被安排着下界来修炼重新熔炼他的法,这是三界出现后上界对这里发生的问题的解决办法。释迦从第六层下来,虽然是瞬间穿越,但每一层也都埋上那一层的“皮”,他在世间普度传法中,其实也要兼及圆容各层的法并使这个机制圆融。而采用的方法,也就是涅槃方式来洗尽。其实无法使他以下的宇宙机制更新,因为下层的一切根本上就没有动。而释迦真正要做的,是给大法的传出奠定佛的一些基本文化,同时让他的弟子在世间往复转生中修炼,以到最后正法时能够积累那么大的威德,得法同化返回去,最低也要达到第六层宇宙的大梵世界。

那么,我们今天为什么讲“得法”呢?是因为整个宇宙的生命都是属于过去旧宇宙的,在原来他们的悟道本身,在修炼的这个问题上,只是一个简单的返本归真的问题。本身没有在他们的生命里增添额外的东西,这是一般时期的状态。但当整体宇宙到坏灭的时候,新的法生成,新的宇宙与旧的宇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对旧的生命,宇宙的历史已经走到头了,新的宇宙是什么样,什么存在状态,对他们是懵然不懂的。用尽他们所有的智慧,也只是旧宇宙生命的想法。这一次是由于主佛的慈悲,采用了不是象过去那样毁掉再造而是通过将宇宙的根本法在旧宇宙中洪传,给予其一部上天的梯子,众生可以通过摆正对宇宙法的态度和同化这部法而得以被度到新的宇宙的机会。这样一来,就不是说在旧的宇宙中你的果位层次就是新的层次的对应,一切等于再造重生,完全按照新的宇宙标准来衡量生命的层次和果位前途。那么,对于旧有的生命来说,闻到这部法并得以修炼,就等于是得到。因为这部法对他们来说,并不是旧有的已经固有的。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在修炼中达到那一境界,却没有人对那一境界的认识和表达。比方说人提起菩萨来是敬仰的,是神圣的,假如达到那一境界的菩萨居然有是心,那是不可能的,那么证明那是假的达到,即使达到也马上掉下来。就好象蚂蚁能看见人时觉得人很伟大,无比敬畏,假如一个人在他的同伴面前也认为自己是蚂蚁眼中的那样伟大或者认为别人应该敬重他的这份“伟大”,那一定不是正常的人。人看佛与佛看佛是完全两码事。在高于境界的佛看如来,亦常人。因为他们的能力太大,不管常人中事。人也不允许知道。而释迦、耶稣、老子等原有的成就名号本身,也已经成为一个佛位,有点类似常人所说的职位名称。阿弥陀佛如来,观音菩萨也是,但说某某法王号,那是职称。职位有分职,职称就有高低。但并不是后来的职位者就一定做得跟以前的一模一样。所以我们说某法某神坏了,不一定是说最初的那一位。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修炼过程中天目所见,极易执著,释迦将一切封锁,避免自心生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都不要想一味按戒定慧修,直至安排的路走完。不执著于任何东西,一味按照戒定慧修炼。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这是在讲极乐世界的真实,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大,道也。人之念视神佛,尤如蚂蚁之触角接触人而产生的观感,举例来说,就好似古印度瞎子摸象一般。其所论者,即使较恰切,也与真实隔着一层,更何况转述那描述而妄加发挥的语言呢?放下,放下,其实未曾拿起来,谈什么放下?那些今天妄谈“放下”者,许多也是自欺欺人,骨子里可笑的虚妄骄意,却以假态的粉饰更加封锁了自己升华之路。

4、好。我们接着看“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象恒河一样的河也是无穷多。这里有两层寓意,其一是说象恒河沙那样的数目,当然非常的大,不可胜数。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数不完。再进一步,是说象恒河沙数目那样的恒河数目,那这就放大了。如果往下追踪下去,这每条恒河也还有沙,以至无穷尽,那么这个数目人已经觉得受不了,超过人的感官和容量了。这里是在讲一个很大的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数目非常大,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释迦在讲这部经时,与以前讲《阿弥陀经》或其它世界的一些情况时,从未如此强调其重要性,独有这部经,非凡地强调,其实,这一品显然是后来人加上的。因为当时释迦还未讲解完,这时至少还没有说四句偈子,怎么这时就会讲“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如果说是释迦讲的,那么也一定是讲完这部经后,释迦再为这部经再讲的话,应在“四句偈”之后。因为是后人结集,回忆着的整理,所以不止于字句的舛乱,还有前言后语的颠倒,这些也是必须说明的。这句话可以看着是一句空性的觉悟语,其实一个小于我们这个体系的佛,他能够到我们这个体系中来的时候,变化的很大,可以象银河系那么大,更何况修成我们这个体系的佛如来,那么他的福德如何广大。而受持,因为还是副元神所修。所以对人来说,只要受持就可。受,接受。持,坚持。那边就可以顺利利用人的神体来修了。这是过去的状态。

那么,因为这部法是释迦牟尼如来在晚年讲的如来法,算是他讲给后人最重要的经典,由于这部经中包含着他要负责传出的佛的文化的重要内涵,他是非常强调,也正因为强调,虽然文意非常难解,后人附会也非常多,但大家知道佛当年就很强调,在记诵上就特别用心,在传承上就特别在意,所以,总体来说,这部经的错舛就比较少,文意保留得还算比较完整。即使这样,很多都因为传播过程中记忆的不确和相互冲突、翻译过程中的不确与后人将自己的见解舛入而变得驳杂不纯了。《金刚经》如此,更况其它。那么,今天那些死抱着佛教经典井底看天,淆乱人心的,其实往好一点说,不过是用人的感情在对待释迦及其讲法,往差一点说,这些人的真实目地不过是利用佛教二千五百年来的影响在盘结自己的名与利,对于真正有志于修炼的人,不可不察之。△

(待续)

(人民报首发)                       


新唐人电视台首推「全世界华人声乐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