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魏徵忠言直諫 唐太宗虛心納諫
 
清言
 
2007年6月7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魏徵以能夠犯顏直諫而聞名,唐太宗以虛心納諫而著稱,他將總是給自己提意見,屢犯龍顏的臣子視爲難得的賢良之才,對其分外愛之敬之,這明君賢臣爲後世奠定了如何爲君爲臣之道。下面是從史書中摘錄的有關唐太宗和魏徵的幾個小故事,相信大唐天子的那份謙遜和寬廣,及魏徵爲國爲民的那份正直賢良,會使當今的我們在學習如何待人處事,及如何對待他人的意見、指責等方面受益頗豐。

魏徵原先是李建成身邊的人,太宗即位後,因爲其耿直而器重他,拜授其爲諫議大夫,在唐朝時諫官甚至有權力駁回明顯不合理的詔書。

在一次談論中,唐太宗問魏徵:「做君主的怎樣做就賢明,怎樣做就昏暗?」魏徵說:「君主之所以賢明,在於兼聽;所以昏暗,是因爲偏信。堯、舜氏開四方之門,廣開耳目,審察民情,雖然有共工、鮌這一類人,但不能矇蔽他,奸佞小人的恭維話和姦計,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深居宮中,偏信趙高,天下崩潰百姓背叛了還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異的話,侯景打到了京城門下都不知道;隋煬旁偏信虞世基,賊人遍及天下也不知道,所以說,君主能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那麼奸臣就無從矇蔽,而下情就能夠上達了。

鄭仁基的親生女兒美貌多才,長孫皇后聘爲充華,冊封書已準備好,有人說鄭氏已許配他人了,魏徵勸諫說:「陛下身處臺榭之中,就想着百姓要有房屋住;享用美味佳餚,就想着百姓要有飽飯吃;環顧後宮嬪妃,就想着百姓要有妻室。如今鄭氏已訂立婚約,陛下卻要聘娶她,這哪是爲人父母的做法!」太宗痛感內疚,立即下詔停止冊封。

太宗有一次臨幸九成宮,宮人住在圍川宮下,等僕射李靖和侍中王珪來到後,官吏將宮人安排住到了別的地方,讓李靖和王珪住在這裏,太宗知道後非常生氣,魏徵進諫說那地方本來就是李靖接見官吏的地方,而那些宮人只是供奉打掃的人而已,並不需要地方來接見下屬。太宗醒悟了,停止不再追究這件事。

魏徵每當進諫而太宗不聽從時,太宗再說話魏徵就不馬上應答了,太宗問這是爲什麼?魏徵說:「臣認爲事情不可行,所以才進諫,如果皇上不聽從我就隨便答應,害怕就要去做不可行的事了。」太宗說:「只要答應一聲,再另行陳述議論難道不可以嗎?」魏徵說:「從前舜帝告誡羣臣說:『你們不要當面順從,退下後又有背後的話。』如果當面順從說可行,剛離開又議論起來,這就是背後的話,不是后稷、禼所用來侍奉堯、舜的做法。」太宗大笑說:「人家說魏徵舉動疏慢,我倒覺的他姿態優美!」魏徵連連拜謝說:「陛下引導臣說話,所以敢這樣;如果陛下不接受臣下的建議,臣又怎敢屢次批逆鱗啊!」

魏徵進授左光祿大夫、鄭國公後,因爲身體多病,想辭謝官職,太宗說:「您難道看不到金子在礦石中有什麼可貴之處嗎?經過精心冶煉鍛打成爲器具,人們視之爲寶。朕正自比作金子,要以你作爲好工匠來加工,你雖然患病,還不衰老,怎能就如此告退呢?」魏徵懇求多次,都被太宗推卻了。

文德皇后下葬後,皇帝在宮苑中建造了一座高閣,用來了望昭陵,太宗帶領魏徵一起登上高閣,魏徵仔細看了看說:「臣視力模糊,看不見。」太宗指給他看,魏徵說:「這是昭陵嗎?」太宗說:「對。」魏徵說:「臣以爲陛下是在望獻陵,如果是昭陵,臣本來就看見了。」魏徵所說的獻陵是太宗的父皇李淵的陵寢。太宗聽後哭泣,令人拆毀了高閣。

太宗駕幸洛陽,路上住在昭仁宮,對地方官多所譴責,魏徵說:「隋朝只管責備人家不進獻飲食,或者責備人家供奉的不精美,這樣無限制的苛求,終至於亡國。因而上天命陛下來取代隋朝,正應當謹慎恐懼自行約束,怎能叫人們後悔供奉不夠奢侈呢?如果認爲供給已經很足了,如今不只是足了;如果認爲供給不足,那麼即使萬倍於此能有足嗎?」太宗驚訝的說:「要不是有你,我就聽不到這種話了。」

有一天,太宗從容的問:「近來政治怎麼樣?」魏徵見國泰民安已久,皇帝求治之心不如從前,便回答說:「陛下在貞觀初年,引導臣下進諫。三年以後,聽見勸諫就高興而且聽從。最近一兩年,勉強接受勸諫,但心中總是憤憤不平。」太宗吃驚的問:「你有什麼依據?」魏徵說:「陛下剛即位不久,討論元律師的死罪,孫伏伽進諫認爲依照法律不應當處死,陛下賜給了他蘭陵公主的莊園,價值百萬。有人說賞賜太重,陛下回答說:『朕即位以來,還沒有進諫的人,所以賞賜他。』這就是引導臣下進諫。後來柳雄胡編說他在隋朝任官的資歷,有關部門覈實,彈劾他在僞造,將判處死刑,戴胄上奏認爲柳雄論罪應當是流放,堅持上奏四五次然後才被寬免。皇上對戴胄說:『只要是如此守法,就不怕濫施刑罰了。』這是高興的聽從勸諫。最近皇甫德參上書說:『修建洛陽宮,會使百姓疲勞;收取地租,會使百姓賦稅加重;民間崇尚高發髻,是受宮中的影響。』陛下發怒道:『這人要使國家不役使一人,不徵收一點租稅,宮人沒有髮髻,這才合他的心意。』臣上奏說:『臣下上書,言辭不激切不能引起君王的注意,激切就近乎譏訕誹謗的話。』這時,陛下雖然聽從了臣的意見,給皇甫德參賞賜了帛,並停罷了上述諸事,但心裏到底不平。這就是不樂意納諫。」太宗醒悟說:「不是你的話,沒人能對我說這些話。人苦於自己不能察覺自身的過失啊!」

有一天宴請羣臣,太宗說:「貞觀以前,跟從我平定天下,經歷艱險草創國家,是房玄齡的功勞。貞觀以後,獻納忠諫,匡正我的過失,使國家長治久安,只有魏徵而已。即使古代名臣,又用什麼能超越他們!」並且親自解下佩刀,賜給了二人。

太宗還曾經向羣臣問魏徵和諸葛亮誰更賢德?有人說諸葛亮才兼將相,魏徵比不上他。太宗說:「魏徵施行仁義來輔佐朕,想使朕成爲堯、舜之君,即使諸葛亮也無法與之抗衡。」

進諫的奏疏爲了防止泄漏,用封條封好後再上呈皇帝,這稱爲封事。當時上封事進諫的人很多,有的人上書不切合事實,太宗厭煩他們,想加以責備降職,魏徵說:「古人設立謗木,就是想知道自己的過失。封事,就是謗木的遺風!陛下要想知道得失,就應該放任他們暢所欲言。如果說的對,對朝廷大有好處,如果說的不對,也無損於朝廷。」太宗很高興,將這些人都慰勞後送回去了。

貞觀十三年,阿史那結社率反叛,雲陽地方的石頭自己燃燒,而且長期不下雨,魏徵寫了一篇很長的奏疏,上書勸諫太宗不要仗恃功高業大,自負聖哲英明,滋長驕傲放縱的慾望,要像貞觀初年那樣修德治國,虛心納諫,並指出這些嚴重的天災,就是上天在警示於人。太宗看了上書後說:「我現在知道過失了,願意改正,做到善始善終。如果違背的話,還有什麼臉面和你相見呀!我正把奏疏讓人寫在屏障上,希望能夠早晚看見它,還抄錄了一份交給史官,使萬世知道君臣之義。」還賜給了魏徵黃金十斤,馬二匹。

太宗認爲忠誠正直而且地位尊貴的人莫過於魏徵了,於是拜授其爲太子太師,派他去輔導教育皇太子。魏徵病重時,家中沒有正寢,太宗命令停止蓋自己用的小殿,將木材給魏徵建正寢,並賜給素褥布被,以順從魏徵的喜好。還親自去魏徵家中探望他,同他說了一天話才離開,不久又同太子一起前去探望,扶着魏徵傷心流淚,詢問有什麼需要的。魏徵去世後,太宗親臨哭吊,下詔百官前去弔喪,追贈魏徵爲司空,相州都督,諡號文貞,陪葬昭陵,並且親自爲其撰寫碑文並書寫。

後來臨朝時,太宗嘆息說:「以銅作爲鏡子,可以正衣冠;以古作爲鏡子,可以知興衰;用人做鏡子,可以明得失。朕曾經保有這三面鏡子,以防止自己的過失。如今魏徵去世了,一面鏡子失去了。我近日派人到他家中,得到了一份奏書,只是半篇草稿,其中可以看清楚的地方說:『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惡,任用善人則國家安寧,任用惡人則國這混亂。公卿之間,感情上有愛有憎,厭惡的只看到他的缺點,偏愛的只看到他的優點。愛憎之間,應該仔細小心。如果愛他而知道他的缺點,恨他而知道他的優點,摒棄邪惡之人不動搖,任用賢良人才不猜疑,國家就可以興盛了。』大概就是這些。我思考一下,恐怕免不了會犯這樣的錯誤,公卿侍臣可以把這寫在笏板上,知道了就必須進諫。」


******************

全世界中國舞舞蹈大賽詳介


誰有幸參加這個舞蹈大賽,誰有大福氣!

 
分享:
 
人氣:21,57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