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七一」──中國共產黨的「組織賣國日」
 
清文
【人民報消息】先說明一個概念──「組織賣國日」。中共制定的法律法規中,有一個「組織賣淫罪」,那麼,「組織賣國日」的概念絕對是說的通的。

「七一」中共建黨日的虛假

中共官方把中共成立算在一九二一年七月,因爲那時開了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而毛出席了「一大」,那是中共官方強調的「毛澤東可以名正言順地被算成創始人」。事實上,一九二○年,毛澤東到上海來見陳獨秀,碰上了中國共產黨的籌備創立。中共創始人都是資深的馬克思主義者。據當事人回憶,他們是:陳獨秀、李漢俊、陳望道、沉玄廬、俞秀松、李達、施存統和邵力子。毛澤東沒有被邀請爲發起人之一,他這時還沒表示信仰馬克思主義。同年八月,中共成立。共產國際的刊物和它派來指導「一大」的馬林(G.Maring)都權威性地指出,中共是一九二○年,而不是一九二一年成立的。共產國際的定義揭穿了中共「七一」建黨日的虛假。

中共是個賣國政黨

中共一貫教育人民,「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其實,中共成立之初,是蘇俄的亞洲中國支部,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賣國政黨。

蘇俄共產黨政權建立後,爲「解放全世界」,已對中國抱有野心。一九一九年,新生的蘇俄政府成立了「共產國際」(第三國際),以在全世界鼓吹革命,推行莫斯科的旨意。在中國,一項龐大的祕密計劃在八月付諸實行,旨在扶持起一個親俄的組織──中國共產黨。一九二○年二月,布爾甚維克奪取了中西伯利亞,打通了跟中國的陸地交通。四月,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Grigori Voitinsky)來到中國。五月,共產國際在上海建立了據點,目的是「組建一箇中國黨」。維經斯基向陳獨秀提出這個建議,得到了陳的同意。六月,維經斯基向莫斯科彙報說,陳將做這個新黨的書記,陳正在聯繫「各城市的革命者」。同年八月,中共在上海成立。

1921年6月他們向共產國際提交遠東書記處中國支部計劃表明,中國共產黨是共產國際領導下的一個支部。1921年7月23日,在尼科爾斯基和馬林的組織下,中國共產黨召開了「一大」,這是中共官方說的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所以把建黨日定在「七一」。那麼,「七一」正是中共正式成立組織進行「組織賣國」。「七一」就是中共的 「組織賣國日」

中共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黨章是由共產國際主持制定的,宣言依據的是馬列主義、階級鬥爭、無產階級專政和建黨學說,以蘇共黨綱作爲重要依據。中共黨的靈魂是蘇共式的外來品。中共黨的領導人陳獨秀和共產國際代表馬林曾經有不同意見,馬林帶一封信給陳說,如果你是真正的共產黨員,一定要聽第三國際的命令。雖然陳獨秀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任教父,也只好聽從共產國際教廷的命令,隸屬和屈從蘇俄。

據中共解密文件不完全統計,1921年10月至1922年6月,收入16,655元;1924年1500美元和32,927.17元; 1927年爲187,674元,每月共產國際給費用平均在2萬元左右。陳獨秀在1923年黨的第三次代表大會上公開承認,黨的經費幾乎完全是我們從共產國際得到的。

中共賣國的主要事蹟

中華民國的中共叛亂期間,1947年至1948年,中共先後與蘇聯簽訂《哈爾濱協定》和《莫斯科協定》,出賣祖國權益和東北資源,換取蘇聯在外交和軍事上全面支持中共。雙方協定蘇共經常供應50架飛機補充中共,將收繳的日本武器分兩期全部給予中共,蘇方控制的東北的彈藥、軍用物資平價售給中共。國民黨一旦對東北發動兩棲登陸攻勢,蘇共祕密協助中共軍隊作戰。中共爲了獲取蘇聯支持,承諾蘇聯對東北陸路、空中交通的特權;蘇聯有優先開採中國礦產的權利;有權在東北和新疆駐軍;蘇聯可將遠東情報局設在中國。如果歐洲爆發戰爭,中共應派遠征軍10萬,勞工2百萬支援蘇聯。除此之外,中共還承諾將遼寧、安東省的特別區域在適當時併入朝鮮。

1996年,中共代言人江澤民在菲律賓主動提出放棄南沙羣島的主權爭議,共同進行經濟開發。

1996年11月底,中共總書記江澤民訪問印度,簽署了《關於在中印邊境實控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爲中印按照現在的控制線劃分邊界定下基調,這就等於承認了麥克馬洪線,放棄了喜馬拉雅山南麓肥沃的9萬平方公里領土。

1999 年12月9日和10日,中共總書記江澤民在北京與來訪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簽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中俄國界線東西兩段的敘述議定書》(以下簡稱《議定書》)。中共總書記江澤民出賣的中國北方領土有幾大塊,一塊是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外興地區」,另一塊是烏蘇里江以東的「烏東地區」,有40萬平方公里,還有就是唐努烏梁海地區,有17萬平方公里,以及庫頁島,有7.64萬平方公里。在《議定書》中,江澤民出賣了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寶貴領土,相當於東北三省面積的總和,也相當於幾十個臺灣;江澤民還將圖們江出海口劃給俄國,封死了中國東北通往日本海的出海口。

1999年12月30日,中共總書記江澤民批准《中國和越南陸地邊界條約》,將數百位將士浴血苦戰付出生命而守衛的雲南老山和廣西法卡山劃歸越南,麻栗坡的愛國忠魂將永遠埋骨越南。@

參考文獻:

《九評共產黨》(大紀元時報社論)
《毛澤東鮮爲人知的故事》(張戎Jung Chang哈利戴Jon Halliday)
《江澤民其人》(大紀元時報編輯部)


---------------------------------------

新唐人電視臺隆重推出「全世界中國舞舞蹈大賽」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阻擋不住!天國樂團將如期參加七一遊行(多圖) 2007/6/30 (23,284次)
中共崩潰在即 三天阻擋十萬大陸游客赴港 2007/6/30 (24,684次)
香港訴江 《開放》雜誌主編金鐘連連贊好(圖) 2007/6/29 (17,329次)
詩:贊《人民報》 2007/6/28 (218,817次)
《人民報》七一在加拿大多倫多落地(多圖) 2007/6/26 (25,672次)
七一前 人權律師被拒入境香港(圖) 2007/6/24 (17,248次)
兒童節!新華網這新聞提醒咱江澤民賣國(圖) 2007/6/1 (37,312次)
中共七一前加劇罪行 臺港同聲譴責(圖/音像) 2007/6/1 (17,335次)
胡錦濤「七一」講話 中共反貪反出「中國特色」 2006/7/8 (28,856次)
小笑話:宋祖英壟斷江澤民的絕招(圖) 2007/7/2 (59,970次)
小笑話:江澤民屈從宋祖英的原因(圖) 2007/7/2 (64,948次)
厲害!這醫學研究成果的意義對世界不可估量(圖) 2007/7/2 (33,710次)
一隻紙戒指的啓示(圖) 2007/7/2 (33,907次)
曾慶紅李長春下作到如此可笑的程度(多圖) 2007/7/1 (46,143次)
吐血大削價!一張羞死中共的廣告(多圖) 2007/7/1 (40,848次)
黨的生日!新華網送出最大的假禮物 2007/7/1 (31,381次)
小笑話:江澤民與周永康名言 2007/6/30 (32,650次)
江曾暈菜點名《人民報》(圖) 2007/6/29 (35,470次)

這種消息老江興趣最大(圖) 2007/6/28 (35,694次)
爲何北韓敢再次惡搞聯合國(多圖) 2007/6/28 (33,613次)
滬民不尿曾慶紅 小兄弟給陳良宇幫倒忙(圖) 2007/6/28 (41,367次)
溫家寶堅拒辭職 高層斥曾慶紅太缺德(多圖) 2007/6/27 (83,623次)
曾騙黃菊老婆 陳良宇要追悼遭拒(多圖) 2007/6/27 (50,543次)
這新聞可不是好玩兒的(圖) 2007/6/27 (32,292次)
中共這一靠女特務"撅起"的邪招兒不靈了(圖) 2007/6/27 (43,381次)
《人民報》七一在加拿大多倫多落地(多圖) 2007/6/26 (25,672次)
曾慶紅被高層嚴厲指責 2007/6/26 (38,312次)
一個不大的消息讓中共倒氣兒(圖) 2007/6/25 (35,143次)
老傢伙們要成全曾慶紅(圖) 2007/6/25 (44,453次)
學生會主席是中共在海外代理人(圖) 2007/6/25 (34,737次)
侯耀文在新華網上比江牛逼的原因(多圖) 2007/6/25 (43,628次)
這排行榜是陳至立向江炫耀的資本 2007/6/24 (20,760次)
哇塞!薄熙來把外交部長的活兒都包啦(圖) 2007/6/23 (39,726次)
相煎何太急!駭人聽聞的硫酸荔枝(圖) 2007/6/22 (31,327次)
老江嚥氣兒前望眼欲穿的願望 2007/6/21 (43,611次)
你來玩兒誰!把這些學生學者特務轟出去(多圖) 2007/6/21 (46,501次)
好戲剛開場!江給黃菊殘忍使用絕命中藥(圖) 2007/6/20 (48,329次)
一個砸爛何柞庥腦袋的奇聞(多圖) 2007/6/20 (43,011次)
砸"金陵春夢"!瞧一個真實的宋子文(多圖) 2007/6/20 (47,077次)
新華網一篇赤裸裸強姦香港的新聞(圖) 2007/6/19 (37,092次)
讚美神!大陸學生獲BBC歌唱大獎第一名(多圖) 2007/6/18 (33,830次)
曾慶紅說溫家寶與黨離心離德 2007/6/18 (41,174次)
哥斯大黎加的災難已經來了(多圖) 2007/6/17 (36,019次)
朝鮮被凍結資金轉至俄羅斯的惡果(多圖) 2007/6/16 (36,249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