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爬上世界餐桌的中国毒(多图)
 
王静雯
 
2007年6月3日发表
 

2003年5月1日在上海汽车站里,一位乘客正走过新安装的红外体温仪。导致全球数千人死亡的致命性SARS病毒,据说就是从广东人食用含有毒病毒的野味开始的,如果子狸。(Getty Images)

【人民报消息】民以食为天。当人们不知不觉被餐桌上有毒的佳肴所虐杀和伤害时,人们的愤怒不言可喻。近来中外媒体都在谈论有关中国制造对人体有害的各类食品。

8,500只宠物离奇死亡

从今年3月开始,美国不少家庭发现他们饲养的猫狗宠物莫名其妙地死亡。经投诉调查后发现,导致宠物死亡的原因是“来自中国的小麦蛋白饲料内含有毒的化工原料:三聚氰胺”。

据《洛杉矶时报》报导,截至5月4日,美联邦官员表示,消费者已经举报了高达8,500起猫狗因食用受污染饲料而死亡的案件。5月8日,中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承认,中国企业的确出口了含有三聚氰胺的小麦蛋白。

《新华社》称直接造成这次美国宠物中毒死亡案件的是江苏徐州安营生物技术开发公司和山东滨州富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了提高其麦麸产品的蛋白质含量指数,两家公司分别把用作阻燃剂、减水剂、甲醛清洁剂的三聚氰胺添加到了饲料中。目前中国当局已拘留了公司有关主管。

除了宠物食品之外,美国还陆续发现猪饲料、鸡饲料以及鱼饲料也受到三聚氰胺污染。据美国食物和药物管理局(FDA)统计,已经有约6,000头猪和310 万只鸡食用了受污染饲料,受影响人群超过数百万。目前FDA估计,人类食用饲料中含三聚氰胺的畜禽鱼制品应该不会产生健康问题。

事件公布后,美国消费者十分惊恐。据纽约一家广告代理商调查,68%的人认为这次宠物饲料中毒事件显示美国的食物供应太容易受到伤害。


从上至下:毒茶叶;毒鸡翅鸡腿鸡爪;毒奶粉;毒米;毒面粉;毒肉。

“小心中国来的鲶鱼”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美国人还在悲伤他们死去的猫狗,互相提醒要“小心中国有毒的狗饲料”时,“小心中国来的鲶鱼”又成了美国南部各州人们的忠告。

据《华盛顿时报》5月4日报导,密西西比州农业与商业部检测所有中国进口的鲶鱼(又名猫鱼)样本中都发现了禁用的抗生素。此前一周,阿拉巴马州的20个中国鲶鱼的样本中有14个呈现抗生素,促使农业部官员停止了业者的贩卖。

据《美国环球杂志》报导,仅在上个月,美国就因发现沙门菌、杀虫剂、抗生素和硝基夫喃(一种致癌化学品)而拒绝了51艘来自中国装满鲶鱼、鳗鱼、虾和罗非鱼的进口鱼船入关。专家表示,沙门菌可在高温食品加工中消除,但对那些有害的兽药和杀虫剂污染物,再好的食品加工程序也无法消除它们的危害。

由于便宜的价格,中国出口的各类食品在美国市场中的占有比率逐年提高。仅美国农业部从中国的进口额就从2002年的10亿美金上升到2006年的近23亿美金。一旦中国食品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很多美国人的日常生活。

据美国农业部透露,中国目前正全力争取打开美国的熟鸡市场。据悉美国人每人每年吃掉85磅重的鸡禽肉类,目前该市场中95%的份额由美国自产的鸡禽占据。

基于中国食品的不安全性,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反对从中国进口食品。早在2002年,因药品残留量超标,欧盟曾全面封锁中国动物源性产品的出口,在此之前,欧盟还封杀过中国的酱油等不合格农副食品。

食品合格率仅为36%

然而在中国国内,能出口的食品都是质量优于国内产品的。统计显示,出口毒食品之毒主要是因残留量超标引起,而在大陆,为欺骗顾客而人为有意加入的有毒物质则占了多数。

在大陆网站里有篇文章流传甚广:“常吃的50种毒食品大曝光”,文章以配图的方式揭示了黑心商人的罪恶勾当。

以人们每天吃的米面为例,不法商人把生霉的陈米用工业油加工后,变得像新米一样晶莹透亮,而里面的黄曲霉菌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致癌物质,在280度高温下仍可存活,这种毒米轻者导致腹泻、头晕,过多使用会致癌。

然而那些真正的新米很多也是有毒的。据BBC 5月13日报导,世界环保组织指出,“中国农民滥用杀虫剂,害人害己”。目前绝大多数农民为保护稻苗,用剧毒农药浸泡稻种,在种植过程中,为防止虫害促进产量,农民还大量施用化肥和杀虫剂,这些有毒的化学物质会残留在稻米中令人体受害。

目前大陆几乎所有的面粉都添加了漂白剂,大部份漂白剂中过氧化苯甲酰超量,长期食用后身体会出现疲劳、头昏、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不适感。

在肉类毒品中,为缩短生长周期,提高存活率,为动物注入激素和抗生素已成为不法商人的常用手段,然而近年来报导的瘦肉精事件更是让人防不胜防。当猪吃了含有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的饲料后,可明显长肉,而且瘦肉比例增多。然而这样的猪肉人吃了会心跳过速、肌肉颤抖、头晕恶心,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还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大陆媒体曾经曝光的有毒食品数不胜数,如含有致癌染料的红心鸭蛋、抗生素蟹、喂养避孕药的蛇、孔雀石绿鱼、哮喘药猪、石蜡瓜子、硫磺竹笋、大头奶粉、死猪腊肉、铅催乌骨鸡、地沟油、二氧化硫黄花菜、高浓度甲醇白酒、铝超标薯片、问题油条、工业盐泡菜、化学鸡蛋、敌敌畏咸鱼、塑料白饭鱼、头发豉油、地渣油、漂白筷子、“吊白块”粉丝等。

中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也公开承认,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严重。

据质检总局2002年对全国米、面、油、酱油、醋等最常用的五类食品质量抽查发现,64%的出厂产品检验不合格或没有进行检验,其中酱油合格率仅略超过 31%,醋的合格率仅为47%,植物油合格率79%,大米合格率为85%。在农产品方面,2001年质检总局对部份省会城市的9个蔬菜品种中的9种农药和 14种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进行了定点检测,总合格率仅为54%。


2005年4月22日,广州一腌菜厂的4位工人在清理发酵池时被里面的硫化氢气体毒晕。附近居民周文光闻讯先后救出两人,而自己也因中毒而随另两人死去。图为悲痛欲绝的家人。(Getty Images)

大陆每年食物中毒人数20万以上

据2006年亚洲开发银行报告显示,中国每年至少有3亿人由于食品有问题而得病,诊治这些疾病每年要花费360亿到1,680亿元,相当于中国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的0.2%到0.9%。

关于大陆食物中毒统计数据,令人吃惊的是,堂堂国家机关公布出来的竟是一本糊涂账。仅2001年卫生部就公布了三种版本。根据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公开的《卫生统计提要》显示,2001年食物中毒611起,中毒人数19,781人,死亡人数为135人;而该中心发布的《2001年全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则称,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食物中毒624起,中毒人数20,124人,死亡143人。而在卫生部对中共人大常委会的《食品卫生法》执行情况汇报中,这三个数字却又分别为706起、22,193人和184人。

近年来大陆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急速上升,2002年中毒事件128起,中毒人数7,127人,死亡138人;2003年379起,中毒12,876人,死亡323人;卫生部强调说,这些数字是在“下边”有严重漏报隐瞒的情况下汇总统计的。

据大陆媒体报导,中国疾病预防专家估计,中国每年由于食品中毒的人数达到20万~40万以上,仅仅因为鼠药而中毒的就高达5~8万人,大部份都是因人为原因而引起。专家们认为,中共目前公布的食物中毒资料仅为中国实际发生食源性疾病的“冰山一角”。

据专家介绍,中国每年因食物残留农药和化学添加剂中毒的人数超过20万人,而近40%的癌症是由饮食引起的;各种肠道、胃、肝脏、肾脏、心脏、脑血管、血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病、痴呆症、帕金森病、传染病、记忆力减退、免疫力低下等等疾病更是与毒食品有着直接的联系。

毒食品造成的男人雌性化、精子减少、精液品质过低、性功能障碍,女人生理紊乱、乳腺疾病遽增、不孕不育遽增、孩子早熟、婴儿畸形等等现象更是越来越严峻的社会问题;4岁女孩来月经,10岁男孩长胡子,这已不是个别现象。


2004年3月21日,浙江嘉兴某砖厂职工和家属在食用盐腌制的猪肉后集体中毒,多人呕吐晕倒,57人被送进医院抢救,一位 3岁女孩死亡。图为事后当地警察和健康官员在检查有毒的猪肉。 (Getty Images)

人心之毒 制度之毒

有大陆报纸评论说,中国毒食品屡禁不止而且越演越烈,其背后是有“中国特色”的大背景的。调查发现,在阜阳制造毒奶粉的厂家居然各证齐全,显然有“上头”的关照。早在媒体揭露一年多以前,当地群众就陆续投诉,却无人受理。

本该对食物安全负有监管职责的工商、卫生、质量监督、环保、食物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海关等近十个部门互相推诿,听任事态发展,直到66名婴儿送医,13名死亡的丑闻遭曝光,温家宝亲自过问后,当地干部才表示“痛心”。事后只有一些小商贩做了替罪羊,而该市主要负责人仅受到“党内记过”的微处分,继续享受其高官厚禄。

陈劲松对此分析说,“与其说是商品之毒,不如说是人心之毒;与其说是人心之毒,不如说是制度之毒。经过50多年有目地、有系统、有计划的摧残,道德滑坡,天良丧尽,成为中华民族的巨创。”

澳洲评论家施国英称中国制造的有毒食品是另一种恐怖主义行动。

他表示,当贴着“中国制造”的有毒食品源源不断向海外输出的时候,作为消费者,你是不是感到一种深深的恐惧?如果说通常意义上的恐怖主义是以杀人害命为手段,以制造社会恐慌为目地,那么制造有毒食品的恐怖主义则是为了达到谋财目地,不惜牺牲他人健康和生命。它的危害其实比通常意义上的恐怖主义更持久。

奸商在哪都有,但为什么在中国大陆却能如此大规模地长期存在?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共的统治导致整个社会的信用崩溃,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心之毒。

(摘自新纪元周刊)

******************

全世界中国舞舞蹈大赛详介


谁有幸参加这个舞蹈大赛,谁有大福气!

 
分享:
 
人气:20,209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