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中國舞風行(2) 孔子推崇樂舞可修身養性(多圖)
 
2007年6月10日發表
 

孔子聞韶樂壁雕,今山東省淄博市韶院村相傳是
孔子在齊國聽韶樂的地方。

【人民報消息】今年上半年風靡全球20多萬觀衆的美國神韻藝術團,以及將於七月上旬在紐約舉辦的全世界中國舞舞蹈大賽,都是以民間之力把中國古典舞推向國際舞臺。而遠古時代的中國樂舞自三皇、五帝至夏商周三代時期,其風行則是國君起了帶頭的作用,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更是對樂舞推崇備至。

大紀元記者岳芸6月10日綜合報導,知名的德國音樂學家庫爾特.薩克斯(Curt Sachs,1881~ 1959,後受納粹迫害輾轉到紐約)在《世界舞蹈史》的序言中說:「在原始社會的人類生活與古代文明社會生活中,幾乎沒有任何比舞蹈更重要的事物,舞蹈是整個部落裏一種很嚴肅的活動。」由中國出土的文物發現,彩陶或岩石壁畫樂舞圖案紛呈印證了這點。

遠古神話時期的樂舞也描繪了上述的特色,女媧用泥土造人、制訂婚嫁,《充樂》《高媒》樂舞表現女媧煉石補天、制定婚配、教民嫁娶。伏羲氏教人結網捕魚,產生其漁獵時代的舞蹈《扶來》。炎帝之舞《扶犁》,展現神農氏教人民播種五穀。

上古樂舞的大融合

周朝初年,周公制禮作樂,從政治到文化制定一整套的典章制度。所制訂的「六代舞」大融合了華夏各地部落的樂舞,完成兩大分類:「文以昭德」的文舞與「武以象功」的武舞。

這「六代舞」是在吸收商朝文化思想的基礎上,集中整理了前代的樂舞《雲門》《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加上新制的《大武》。

前四種屬文舞,因爲黃帝、堯、舜、禹是由禪讓制而得天下,並以德服天下;文舞時,舞蹈者手裏拿着樂器「龠」和鳥羽「翟」。後兩種屬武舞,商湯伐桀與武王滅紂,都是以武力奪取天下;武舞時,舞蹈者手裏拿着幹(盾)戚(斧)。

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西北工業大學副教授段愛萍(1960~)表示:「這表明了樂舞是從文、武兩方面來倡導做人理想,那時(周朝)的樂舞修養已經被看作是個人修養中非常重要的內容,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禮儀都有樂舞。」


明朝朱載堉《樂律全書》中的「干鏚舞」(武舞)。



明朝朱載堉《樂律全書》中的「干鏚舞」(文舞)。

「六代舞」的內涵

《雲門》是說黃帝教民栽種穀類植物,廣愛民衆。《咸池》兩字各具「皆」「施」之意,是說堯廣施德行。《大韶》是說舜繼應紹承堯的事業。《大夏》是歌頌夏王朝開國君主禹的治水功績。《大武》是敘述周武王伐紂的事蹟。

傳說商朝第一個君主成湯執政時,天下大旱七年。湯占卜的結果,要犧牲人老天才會下雨。湯不忍心拿活人祭天,就自己穿上麻布衣服,披上乾枯的茅草,駕着白馬拉的大車,以這種苦行到祖靈所在地桑林去求雨。果然,他的禱告未完,大雨就下了起來。人們欣喜若狂,跳起舞來。這一場舞蹈保留下來,就叫《桑林》。湯滅夏桀以後,命伊尹整理這個舞蹈,就是《大濩》,成爲商代祭祀先王的樂舞。

「六代舞」的演出儀式隆重,所奏的音律、所祭的神祇,都有定製。此外,還包括「六小舞」。

「六小舞」的用途是:帗(音弗)舞用來祭祀社(土地神)稷(五穀神)、羽舞用來祭祀四方、皇舞是祈雨之用、旄舞用來祭祀辟雍──周王朝爲貴族子弟所設的大學、幹舞祭山川、人舞祭宗廟和星辰。


採桑舞圖,河南輝縣出土的戰國銅壺之
頂蓋上,刻有一圈「採桑女」。

樂舞是貴族子弟的必修科目

當時王室貴族子弟從13歲開始,要逐漸學習掌握各種樂舞,20歲左右要全面掌握各種樂舞禮儀,具體說就是「六代舞」與「六小舞」。至於一般平民百姓也是要學習禮樂的,周朝對樂舞的重視超越了前人。

對於「六代舞」與「六小舞」,孔子都稱頌備至。《論語.泰伯》記載:「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意即要成爲人格完善的君子,必須先學詩,再學禮,而道德修養的最終完成得依賴樂舞。

在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所處的春秋末期年代,禮崩樂壞,他認爲單用強行規定的手段已無法使人遵行周禮。因此,他提出人性中「仁」的精神的陶冶,要透過「樂」的活動來達到。

劉芹在《中國古代舞蹈》中說:「先秦儒家很重視樂舞的修身養性功能,他們認爲通過樂舞的薰陶,在有規律的動作韻律與有條理的隊形變換中,能去掉粗俗的舉止、散漫的行爲,做到步調一致,儀態端莊,成爲『文質彬彬』的君子。樂舞訓練也可以使人感受到王權的威嚴、等級的尊卑,有助於『德治』。」


戰國銅壺上的樂舞圖。(翻攝自《中國古代舞蹈》)

當代認同舞蹈訓練可改變身心

在樂舞訓練的陶冶下,演員在表演過程中身心的改變相當大,由當代的舞蹈演員也表明了這點。

領銜舞蹈家李維娜表示,美國神韻舞蹈團成員平均年齡約18歲,幾乎都在北美長大,對中華文化原本不熟悉,中文講的也不流利。他們參與表演之後,在靜心打坐的訓練要求下,逐漸了解中華文化的內涵而身心有了很大的改變。

「西方教育講求民主平等,連父母子女之間也如此,以前都以英文溝通的年輕演員,對中華文化由陌生到了解,進而融入其中。透過《花木蘭》《岳飛》等劇情的表演,他們懂得了『忠』與『孝』,與親人的關係也更加親密和諧。」

「在無形的文化氛圍感染薰陶之下,現在他們的行爲表現就像道地的中國人。這也是神韻藝術團在演繹中華文化內涵之外,不只對觀賞者,對表演者也能起到精神面的改變。」李維娜說。


美國神韻藝術團演員代表關貴敏、李維娜,與中興大
學校長、總務長等人出席臺灣台中首演前記者會。
(大紀元)



美國神韻藝術團領銜舞蹈家李維娜攝於
臺灣台中記者會。(大紀元)

孔子與樂舞的小故事

透過對《韶》《武》的觀感,孔子表達了「善」是他審美價值的基本標準。孔子稱讚《韶》「盡美矣,也盡善也」,而稱《武》「盡美矣,未盡善也」。意指形式上,兩者皆美;但在內容表現上,禪讓精神較符合孔子的社會政治理想。

《蠟》(音炸)是慶祝豐收,報謝神靈的民間祭典,每年12月舉行。有一回蜡祭,孔子和弟子子貢一起去觀看,面對全國上下歡樂歌舞的盛大場面,子貢說:「一國之人皆若狂。」孔子解釋說,百姓們辛苦了一年,歲終時放鬆一下筋骨,舉行這種蜡祭,是很必要的,因爲體現了「一張一弛」的「文武之道」。(《禮記.雜記下》)

傳說中孔子還能認識人們一般不懂得的歌舞。有一次,齊侯看見一隻腳的鳥落在庭前跳舞,非常疑惑,就去請教孔子。孔子說,那是《商羊舞》。「商羊」是傳說中的一種鳥,只有一隻腳,一旦出現,天將下大雨。齊侯聽了,趕緊準備防澇,結果各個諸侯國沒有防範而遭水患,惟獨齊國安然無事。

舞蹈表演會展現出內在的修爲

在王克芬、蘇祖謙合着的《中國舞蹈史》中說:「樂舞是觀風尚、察政績的窗口。先秦學者認爲,以樂舞施教於民,一國一地的民風習尚當然就會從其樂舞活動中反映出來:『審樂以知政』『觀其舞知其德』。」


戰國宴樂漁獵攻戰紋壺摹本(四川成都百花
壇出土)。(岳芸翻攝自《中國舞蹈史》)



美國神韻藝術團領銜舞蹈家任鳳舞攝於悉尼,她認爲
從舞藝可見心性。(大紀元)

總部在美國紐約的新唐人電視臺,近期將舉辦全世界中國舞舞蹈大賽,學中國舞有什麼好處?美國神韻藝術團領銜舞蹈演員任鳳舞表示,從舞藝見心性,中國舞不止是練外形,還有內在的修養。在學習的過程中,舞蹈演員本身都會受益,也會了解很多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內涵,不同的傳統,對個人的修養提高會有幫助。

以上兩種說法異曲同工,都強調了個人內在修爲的重要,會在舞藝上展現出來。


******************

全世界中國舞舞蹈大賽詳介


誰有幸參加這個舞蹈大賽,誰有大福氣!

 
分享:
 
人氣:16,687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