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過大年」和過「春節」
 
陸振巖
【人民報消息】仲明賢弟:

來信收悉。很高興你認真讀了我的信,而且看來你也做了自己獨立的思考。來信說到現在過「春節」越過越沒意思,看春晚沒勁,大吃大喝、逛街購物也遠不如從前那麼有興趣了。其實,這也就是我上一封信提到的另一個問題。把「新年」改稱「春節」,表面上只是叫法不同,其實過年所包含的中華正統文化的內涵卻因此被割斷了。因爲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內涵,人們自然會覺的越來越沒勁了。

傳統上新年不僅僅是正月初一這一天。過新年是從臘月初八開始,直到正月十五結束,比現在西方的「假日季節」(Holiday Season)還長一些。過新年的主要內容也遠比「假日季節」更加豐富,主題基本上圍繞着感恩過去一年來神明的保佑、爲來年祈福以及祭祀祖先、追溯傳統等等,帶着厚重的文化內涵。

臘月初八,俗謂「臘八節」,這一天各地都有喝臘八粥的習俗。民間稱傳統曆法的十二月爲「臘月」。這裏的「臘」在古時是祭祀的意思,按《說文解字》:「臘,合也,合祭諸神者。」遠在商代,中國就有連天地、神靈、祖先一起祭祀的習慣,叫做「合祭」。一年春、夏、秋、冬四次大祭,其中以冬祭規模最大。這種祭祀,表達了古代人一種樸素、謙卑的心理,意思是說:一年到頭了,能得到豐衣足食,該感謝神明啊!因爲冬祭多在十二月進行,因此從周代開始,便把十二月叫做臘月,將舉行冬祭這一天稱爲「臘日」。喝臘八粥的習俗則源於佛教,爲的是紀念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吃了牧羊女用蘋果糯米糰子煮的粥,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佛教傳入中國後,臘月初八便固定下來成爲臘月的一個重要節日,人們以臘八粥供奉神佛、祭拜祖先,以各色米果相雜熬製的臘八粥也代表着感恩和祈盼來年豐收的意思。雍和宮內至今仍有一口重數噸的古銅大鍋,爲昔時皇家煮臘八粥用具。寺院則多在這一天舉行浴佛會、誦經、散粥等等。

臘八之後的臘月二十三也是一個大節,俗謂「過小年」,要祭拜竈神。民間認爲竈神監管、看護着一家人,到了臘月二十三要上天彙報。至除夕再貼上新的竈神像,叫迎竈神。古人相信人間的一切事都有神靈掌管、安排和監看,不但竈臺上有竈神,井有井神、門有門神、田裏還有土地神等等。這些神靈各司其責監管着人間的善惡,而迎送這些神靈都在臘月二十三至除夕期間舉行。

臘月二十三之後,二十四或二十八民間有大掃除的習俗。因爲這時候諸神上天去了,平日裏掃帚不敢動的地方(怕褻瀆無處不在的神靈),這時候都可以清掃清掃了。

到除夕這一天,過新年開始進入高潮。除舊迎新之際最重要的事情是祭神祭祖。除了晚上合家吃團圓飯和守歲之外,這天正午就開始在佛堂擺齊供品,燃蠟點香,俗稱起香。從此時起香火不可中斷,直到初五。此外還要置天地桌(供桌)以迎接諸神下界、貼門神、請竈神像、貼春聯等,都與中國人敬神的傳統有關。春聯的原形是桃符,因爲傳說中鬼怕桃木,至五代時蜀主孟旭在桃符上題字「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成爲正式的春聯的開始。擺供祭祖也是除夕夜的內容之一,這不僅是古人對孝道的表達,也是表達對傳統道德的繼承。

正月初一這一天,老少黎明即起,整肅衣冠,點香燭放爆竹,開大門,設齋果茶酒於庭,拜天、地、祖先,稱「新年開門大吉」。

年節期間,還有豐富多彩的廟會、唱戲(各地有不同地方戲)、舞龍、舞獅、武術、雜耍等等活動,熱鬧非凡。慶典的氣氛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後。正月十五相傳是道教天官大帝的生辰,百姓在這一天爲天官大帝慶生,祈求「天官賜福」。

傳統的過年習俗充滿了中國人敬畏天地神明、回溯傳統的濃厚文化氣氛。事實上這也是中華正統文化的核心所在。這種文化氛圍使得古人以謙卑、知足的態度對待生活:比如取得了好的收成,人們相信那是因爲神靈賜福給好人或祖上行善積德,而不是「戰天鬥地」的結果,所以要更加謙恭對待神靈,多行善事。因爲處處都有神靈監看,人如果要做虧心事也是有所顧忌的,像今天我們經常碰到的虎狼醫生、黑心商人等等也就不會那麼普遍。傳統上民間的祭祀內容主要在於表達恭敬、感恩、反省和許願。順便說一句,即使許願,也是許諾多做善事,希望得到賜福滿足所願。這和今天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的求財、求官、求名的「祭拜」是有區別的。經歷了中共建政之後的歷次「風雨」,今天的人大多不信善惡有報、不信天理昭昭,「祭拜」者本質上還是無神論者,其實真正相信的是實實在在的功名利祿。文化的內涵割斷之後,徒具形式的活動在本質上已經變異,也不再具有約束人心靈的道德效力了。

1949年中共建政前決定,將「正月初一」改爲「春節」,而其他重大傳統節日(如元宵、端午、中秋等等)都不再放假,只有政治性的紀念日才放假和舉辦活動,如「五一」、「六一」、「七一」、「十一」等。這樣一來,不但原本豐富多彩的「過大年」被簡化成「歡慶春天」,和傳統年節相聯繫的中華正統文化內涵也被割斷。在此後中共開展的「破除封建迷信」等多次政治運動中,數千年來深入民心的中華正統文化幾無立錐之地。至於近二十幾年的「春晚」則貫穿了對邪黨歌功頌德的黨文化,依靠庸俗取樂的方式迎合觀衆,毫無回味和內涵,自然越來越不受人歡迎。

如果民衆可以選擇,「過年」和「春節」之間,我想多數人還是願意「過大年」的,畢竟,我們心底流淌的依舊是華夏祖先的血脈。你說呢?

順祝

近祺!

堂兄:振巖
二零零七年二月七日



------------------------------------------------------------------------



新唐人全球華人新年晚會精彩簡介
新唐人全球華人新年晚會演出精選及全球30城市售票
新唐人2007年全球華人新年晚會紐約場售票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美國NBC:中共企圖阻止芝加哥新年晚會(圖) 2007/2/10 (13,739次)
法輪功和新唐人新年晚會 2007/2/8 (18,623次)
達拉斯市長宣佈「全球華人新年晚會日」(多圖) 2007/2/7 (14,689次)
傳統曆法中的新年是怎麼確定的 2007/2/4 (16,247次)
新唐人全球華人新年晚會轟動休斯頓 2007/2/4 (15,404次)
澳新唐人新聞會揭中共黑手阻新年晚會(圖) 2007/1/31 (19,612次)
華府各界讚賞全球華人新年晚會(多圖) 2007/1/28 (14,604次)
看關於新年晚會的報導突然想到的 2007/1/26 (15,777次)
美達拉斯政要給華人拜年 贊新年晚會(圖) 2007/1/26 (15,942次)
中共四大美男子(多圖) 2007/2/10 (48,222次)
張藝謀是誹謗祖宗的惡棍(圖) 2007/2/10 (28,917次)
佛光?!想知道這個謎底嗎,來(多圖) 2007/2/9 (51,936次)
南韓執政黨縮水帶來啓示(圖) 2007/2/8 (36,420次)
趣聞:中共在北韓面前沒敢"以身試法"(圖) 2007/2/8 (43,417次)
小笑話:是不是共產黨又要逃亡?(圖) 2007/2/8 (26,696次)
殃視2月12日溫哥華嚎《同一首歌》(圖) 2007/2/7 (38,263次)
請出謀劃策:薄熙來這安全套放哪兒合適(圖) 2007/2/7 (36,405次)
打擊江!趙紫陽兒媳重出江湖(圖) 2007/2/7 (38,452次)

原來曾慶紅是這玩意兒託生的(圖) 2007/2/6 (40,013次)
內幕!曾慶紅一個急匆匆的決定(圖) 2007/2/6 (35,180次)
「煤都」的小學無煤可用 學生長凍瘡(圖) 2007/2/6 (18,456次)
李長春把曾慶紅賈慶林都玩兒了(多圖) 2007/2/5 (42,526次)
太寒酸!難怪曾慶紅黃海要崩胡錦濤(多圖) 2007/2/5 (49,604次)
中共不得不在新華網提買賣人體器官(多圖) 2007/2/4 (42,291次)
沒商量好,這倆新聞撞車啦(圖) 2007/2/4 (30,720次)
上海新任命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多圖) 2007/2/4 (42,053次)
急傻了!曾慶紅強迫高層聞老江臭腳(多圖) 2007/2/3 (34,238次)
不得了!中共滅亡前可能製造巨大慘案 2007/2/3 (39,277次)
一張圖片!曾慶紅李長春借江耍牛逼(圖) 2007/2/2 (41,297次)
羅幹非和胡錦濤對着幹不可(圖) 2007/2/2 (33,683次)
逗哏!這些新聞得湊到一堆兒看(多圖) 2007/2/2 (28,518次)
嚴重!聖嬰像落下水晶般的眼淚 2007/2/2 (30,097次)
現在想殺周正毅的都是誰(圖) 2007/2/1 (33,569次)
劉淇這笑真有點兒有今天沒明天(圖) 2007/2/1 (31,049次)
曾慶紅坐這個位子等於慢性自殺 2007/2/1 (29,976次)
曾慶紅癟了,徐才厚調研廣東軍隊(圖) 2007/2/1 (34,295次)
小笑話:曾慶紅的時間概念 2007/2/1 (26,681次)
中共干擾新唐人晚會 電話騷擾售票熱線 2007/1/31 (21,094次)
宋祖英瞄上小胡 (圖) 2007/1/31 (42,516次)
宣傳是個大象,實際只生出一隻老鼠(多圖) 2007/1/31 (22,379次)
曾要保存實力 黃華華不知深淺(圖) 2007/1/30 (48,726次)
中共自己玩兒的把戲被自己戳穿了(圖) 2007/1/30 (31,137次)
陳佩斯:一提春晚就發冷(圖) 2007/1/30 (34,960次)
宋祖英首次公開闢謠 江宋姦情再受關注(多圖) 2007/1/30 (70,809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