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系列文章】我們的錢是共產黨給的嗎?
 
——── 走出對共產邪黨的認識誤區(七)
 
辛聲
【人民報消息】(接前文)

在講真相勸三退中,時常會碰到這樣的人,當你跟他講完共產黨怎樣不好後,他們的反應卻是:「共產黨給我錢,所以我不反對共產黨,也不退黨。」這種想法成了他們了解真相、得到救度的強大障礙。

要破除這一障礙,就必須弄清楚我們的錢究竟是誰給的?

首先,老百姓的錢(指正當收入)從來就不是共產黨恩賜的,而是靠我們自己的辛勤勞動掙得的。

不論在任何朝代、任何社會,當政者都不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創造財富的只能是勞動者。當然,什麼樣的人當政,實行怎樣的社會制度,用何種方式統治和管理社會,會直接影響到社會財富的創造。具體而言,好人當政,實行先進的社會制度,用順應民心的方式統治和管理社會,就能夠促進社會財富的創造,增加國民的收入;反之,壞人當政,社會制度不合理,暴政橫行,則會妨礙社會財富的創造,減少國民的收入。統治者甚至會爲了中飽私囊,非法侵佔或剝奪勞動者的收入。但不管是好人當政還是壞人當政,當政者本身從來都不創造財富,這一點卻是沒有例外的。既然不創造財富,老百姓的錢當然不可能是他們給的。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當政的是民主黨與共和黨,但美國老百姓從來沒有人說自己的錢是民主黨或共和黨給的。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國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跟執政的自民黨有很大關係,日本老百姓也沒人說他們的錢是自民黨給的。同樣,中共也不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它的專業以前是「武裝奪取政權」,現在是「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它自己都要靠老百姓養活,怎麼可能給老百姓錢呢?

也許有人會說,工人、農民、商人、企業家等勞動者的錢固然不是共產黨給的,是自己的勞動所得,那麼國家公職人員的工資應該說是共產黨給的了吧?其實也不是!爲什麼?從表面上看,公職人員的工資確實是共產黨發的,但它發給公職人員的工資又是從哪裏來的呢?是從它創造的財富中來的嗎?不是。那麼是它從自己的腰包裏掏出來的嗎?也不是。歸根到底,它們其實來自於納稅人即工人、農民、商人、企業家等勞動者上交的稅收。共產黨把他們的錢收上來進行再分配(財政預算、支出),其中一部份用於支付國家公職人員的工資。所以,公職人員的錢同樣也不是共產黨給的。

可見,「共產黨給我錢」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事實上都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共產黨非但從來就沒有恩賜給老百姓錢,而且長期以來非法侵吞了大量勞動者創造的應該屬於他們用的財富,肆無忌憚的揮霍納稅人的錢,是一個典型的貪婪無度的吸血鬼。

衆所周知,在正常社會,比如西方民主社會,國家根本不負擔政黨的活動經費,政黨的活動經費完全靠自籌(黨員黨費和社會募捐),即使是執政黨也不例外。唯獨共產黨,強行附着在政府機構上,任意調用國家的財政資源,大肆揮霍勞動者的血汗。換句話說,中國老百姓不僅要養活共產黨的超過正常國家的數倍之多的政府官員,還要養活同樣數量的共產黨的黨務官員;不僅要養活這樣一個機構臃腫的龐大的官僚集團,還要供應無官不貪無惡不做的中共官員的種種腐敗所需。這些官僚既不參加社會勞動,也不參與社會管理,卻享受着很高的待遇,常年一張報紙一杯茶,一天工資拿到家。正因爲如此,大陸人民的收入一直以來才是那麼的微薄,生活水平才是那麼的低下。

共產黨當政的半個多世紀,雖然從不創造財富,卻侵吞、強佔了大陸老百姓辛勤創造的絕大多數社會財富,使它們成了自己一黨的私產。所以,事實上不是共產黨養活了我們,而是我們養活了共產黨;不是「共產黨給我錢」,而是「共產黨搶走了我腰包裏的錢」。對於這樣一個吸血鬼和強盜,還要感恩戴德,豈不是認賊作父,善惡不分嗎?!

仔細體會,「共產黨給我錢」這種說法的背後其實還隱含着一層意思,那就是「要是共產黨倒臺了,就沒人給我錢了。」這種擔憂其實既無必要,也沒根據。

就象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的,老百姓的錢是他們用自己的勞動掙來的,不是當政者恩賜的。共產黨雖然現在統治着大陸,但它跟任何國家的當政者一樣,從來都不創造財富,所以共產黨倒臺了,大陸人民根本就不存在「沒人給我錢」的問題,他們照樣能靠自己的勞動掙錢養活自己。試想,五千年來,中國歷史上從來就不曾有共產黨,老百姓不是一直過着自給自足的正常生活嗎?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也都不是共產黨當政,特別是西方民主國家,沒有共產黨給老百姓錢,但老百姓的收入是不是反倒比我們要高得多啊?更有說服力的是,蘇聯和東歐的共產黨倒臺後,那裏的老百姓是不是就沒錢了呢?事實表明,他們照樣生活的很好。

其實,共產黨倒臺後,非但不存在「沒人給我錢」的問題,而且老百姓掙的錢肯定要比共產黨當政時多,甚至可能多的多。別的不說,只就共產黨本身不從事任何生產活動,不種一棵莊稼,不生產一粒糧食,不紡一兩棉花,卻一直附着在中國民衆身上大量吸取着他們的勞動血汗而言,一旦這個吸血鬼被從他們身上徹底剝離出去,五十多年來壓在大陸老百姓身上的負擔一下該會減輕多少啊!至少共產黨的活動經費不會再由老百姓承擔了,也絕不會再有那麼多的貪官污吏,那麼大數字的公款吃喝、公費旅遊和公車消費,即使社會財富的總量沒有增加,僅僅靠節省下來的這些財富,老百姓的收入也會有相當大的提高!何況還不止是這些,共產黨倒臺後,那些由它建立的不合理的政治經濟制度勢必也將隨之瓦解,經濟發展的大環境和小環境無疑將變得更加寬鬆,整個社會的財富總量顯然將會增加得更快,人民的腰包當然也一定會比共產黨當政時更鼓!

所以,不是「共產黨給我錢」,而是「沒有共產黨我們會有更多的錢」。

(完)


---------------------------------------

新唐人電視臺首推「全世界華人聲樂大賽」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系列文章】沒有共產黨,中國才好辦 2007/10/13 (28,076次)
【系列文章】文革後共產黨在變好嗎? 2007/10/12 (29,042次)
【系列文章】共產黨裏有好人不能說明共產黨好 2007/10/11 (29,573次)
【系列文章】如何看待共產黨做的所謂「好事」? 2007/10/10 (34,056次)
【系列文章】自己的「正」無法證明共產黨的「正」 2007/10/9 (27,101次)
【系列文章】共產黨是後來才變壞的嗎? 2007/10/8 (24,775次)
中共「保先」時刻 家長勿忘「保鮮」 2005/2/25 (17,586次)
十七大!不要讓胡錦濤成爲第二個朱熔基(圖) 2007/10/16 (56,658次)
十七大常委七人 塵埃未落定 2007/10/14 (44,068次)
原來如此!曾慶紅失敗的根本原因(多圖) 2007/10/14 (57,220次)
徐諾曼成爲希拉莉揮之不去的陰影(圖) 2007/10/14 (31,558次)
油吃多了拉稀!兩圖片看老江的最怕(圖) 2007/10/14 (40,223次)
防江曾蹬蹬腿!北京將實行淨空管制(圖) 2007/10/12 (41,022次)
高層達成共識:周永康不進常委會 2007/10/12 (42,013次)
吳邦國宣佈:曾慶紅賈慶林退下 2007/10/11 (45,971次)
大局已定!江無反手之力 胡樹核心地位(多圖) 2007/10/11 (47,896次)

傷腦筋!兩件讓中共無法用武力解決的問題(多圖) 2007/10/11 (46,303次)
江澤民最擔心的事發生了(圖) 2007/10/10 (49,144次)
還剩6天!不是胡錦濤等不及了 2007/10/10 (44,854次)
高層新規定!十七大升官的潛規則 2007/10/9 (46,962次)
希拉莉這醜聞讓中共把嘴樂歪了(多圖) 2007/10/9 (37,960次)
江乖乖!她比宋祖英魔力還大的原因(多圖) 2007/10/8 (62,740次)
西方媒體譴責養共爲患的大財團(圖) 2007/10/7 (35,195次)
中共鼓動下!緬甸不平凡的十天(多圖) 2007/10/7 (32,412次)
忒高!老江和陳至立都被繞進去了 2007/10/6 (38,643次)
這新聞讓黃菊老婆和江大公子暈菜(圖) 2007/10/5 (47,351次)
BBC這個消息在告訴世界什麼(多圖) 2007/10/5 (46,843次)
中共國旗被人滿街踩踏的原因(多圖) 2007/10/5 (49,011次)
一張氣死老江的圖片(圖) 2007/10/4 (51,298次)
《色,戒》觸到老江心底的那塊哆嗦肉(多圖) 2007/10/4 (55,127次)
銀河系的新星在告訴我們(圖) 2007/10/4 (55,106次)
置人於死地的藏紅花(圖) 2007/10/4 (44,519次)
胡訪上海!老江的老巢要掉底兒了(圖) 2007/10/3 (48,031次)
江慘敗!習近平李克強將接班十八大 2007/10/3 (62,600次)
江澤民在這兩方面有巨大貢獻 2007/10/2 (39,161次)
持節不變!記被秦檜陷害的忠臣洪皓 2007/10/2 (24,954次)
江綿恆爭取被從寬處理的內幕(多圖) 2007/10/1 (54,806次)
一個劃時代的動作(多圖) 2007/10/1 (34,909次)
黃健翔沒有輸 劉翔輸的正是時候(多圖) 2007/9/30 (40,836次)
誰往習近平頭上擺這蝨子(多圖) 2007/9/30 (43,280次)
新華網這個新聞有點兒意思(圖) 2007/9/29 (33,011次)
曾慶紅吳邦國已經半公開決裂 2007/9/28 (49,450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