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枪声划破天安门广场的夜空 (多图)
 
2006年5月31日发表
 
【人民报消息】十七年前的六月四日深夜十二点整,中共出动野战军把枪口对准手无寸铁的爱国青年学生以及声援民众,并向他们射出了罪恶的子弹!冲锋枪凄厉的声音划破了天安门广场的夜空……

* 磨刀霍霍 做好准备

据作者甘泉在网上发表文章《揭开中共“六四”屠城黑幕 》道,其实,中共在“六四”前已部署好了一切屠城的准备工作。一大批、一大批的军车里装满的是各大军区调遣到北京来的军人。有些军车里的军人,在车里傻呆了三天三夜,不准下车,不准听小收音机,不准说话,不准看报纸。一句话,不让他们知道真象,不让他们泄露军事机密。上级,神秘兮兮的,谁也猜不透上头的意图?后来上级正式下达了紧急命令说,北京市民要暴动,学生要造反了!你们的任务是:镇压暴动,稳住政局!

一直以来,都是党指挥枪的。二话没说,这些军人马上跳下车来,各就各位,堵住各条交通要道的路口,人人端起冲锋枪,如临大敌似的虎视耽耽地监视着过往的行人。这时,街上已看不到一个警察了。一派肃杀的景象,真是红色恐怖啊!市政府通知:老百姓一律留在家里,不要出门。如你要出门,只能往前走,往前看;如你边走边东张西望的,那子弹就不长眼了,就会朝你射来。

“六四”那天上、下午,在天安门广场里到处都有学生代表站着演讲,坐在地上的学生都十分专注地听,纪律好极了!老百姓都纷纷支持和鼓励他们,还主动送东西给他们吃。当时,每个学生都围上一条毛巾,带着一瓶水。大白天,在天安门广场上空,一直反复回荡着北京当局的广播声:“你们注意了:现在限令你们在今天晚上十二点整之前要撤离天安门广场,否则后果自负!”

到了傍晚,老百姓主动组织起来,把政府特意摆放在地上沉重的隔离墩搬开,让游行队伍畅通无阻。这时,天安门广场四周,人山人海,群情激昂!由知青们组成的三十多辆摩托车队,精神抖擞、浩浩荡荡地围绕着北京城墙游行,高喊着声援爱国学生的口号:“反贪污腐败!”、“我们要民主!”、“我们要自由!”

入夜,天安门广场灯火通明。九点到十点,无数军人已逐渐缩小包围圈,把仍留在天安门广场内的爱国学生团团围住,并宣布:“只准出,不准进!”另外,他们企图寻找杀人的借口,制造开枪的事端:它们的便衣烧毁汽车,引起爆炸;它们的特务到中山公园前,让坦克起火。接着,造谣中伤说:“这是那些学生搞的!”舆论有了,就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 大开杀戒 灭绝人性

据文章道,深夜十二点整,北京天安门广场的灯火突然全灭了!这时,坦克开路,缓缓前进。冲锋枪“突、突、突……”,凄厉的声音划破了寂静的夜空。包围着天安门广场的军人们肆无忌惮地向不肯离开的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开火了!

一批又一批的军人冲上来;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学生倒下去!这“庄严而神圣”的天安门广场,此时此刻竟变成了屠场;这些军人“庄严而神圣”的帽徽,此时此刻却溅满了爱国者的鲜血!那些充满了灵气的,有理想、有抱负、有学问、有才华的热血青年,万万没有想到“人民军队”的枪口竟会对准自己的胸口。现在,一切都不容任何人再发出质疑,“六四”天安门广场大屠杀开始了!他们没有谁能幸免,一个个都倒在血泊里……

毁尸灭迹 死无对证

据文章道,屠城后连续三天,北京戒严了!人们只听见直升机在天空上发出“嗡、嗡、嗡……”的声音。它们来回地忙碌着,紧张地用了三天的时间,才把学生惨不忍睹的尸体运完,并马上进行处理。这就叫做“毁尸灭迹,死无对证”。

惨象,已使人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人耳不忍闻!

然而,中共竟内外宣称,“人民子弟兵”“没开一枪”地“平息”了这场“反革命暴乱”,“事件中没死一个人”。如不是亲身经历,谁敢相信在这个世界上竟还有如此流氓邪恶的事情!

可怜手无寸铁的爱国青年学生以及声援民众们被射杀了,被坦克碾死了!断腿断臂,浑身血染,脑浆迸裂,甚至是一摊肉泥……有他们的尸骸为证;有无数幅死难者的照片为证;有许许多多血迹斑斑的衣服为证;有那些“军人”脸上留下的血污及他们双手沾满的鲜血为证;更有“天安门母亲们”血泪的控诉为证!!

























………………………………


恐怖!残忍!血腥!……我们实在无法再看下去!中共建政50多年的历史是用鲜血和谎言写就的历史。「在长期杀人的历史中,中共已演变成一个变态系列杀人狂。通过杀人来满足其大权在握、生杀予夺的变态快感;通过杀人来缓解内心的恐惧;通过不断杀人来压制以前杀人所造成的社会冤仇和不满。时至今日,中共由于血债累累,已无善解的出路。」

现在,《九评共产党》已出,看看这本正在解体中共的奇书吧;史无前例的退党大潮已起,溶入这场势不可挡历史洪流吧!「唯有放弃所有幻想,彻底反省自己,而坚决不被仇恨和贪婪欲望所左右,才有可能彻底摆脱这一长达50多年的附体梦魇,以自由民族之身,重建以尊重人性和具有普遍关爱为基础的中华文明。」

 
分享:
 
人气:25,621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