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走出歷史的荒唐 喚起良知的覺醒(圖)
 
2005年1月24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大紀元記者岳鵬費城報導)12月11日(星期六),大紀元時報等在國家憲法中心舉行了首次「評共產黨」研討會,明居正作爲嘉賓演講。明教授是聖母大學政治學博士、臺大政治系教授及前系主任,現作爲富布萊特學者在喬治-華盛頓大學訪問。以下是整理後的明教授的發言。

  各位先生、女士:今天在費城這個地方談評共產黨,是一個特別有歷史意義的事情。大家在美國,相信都生活了一段時間,慢慢也看清了中國大陸一些荒唐和荒謬的事情。

  美國是1776年建立的,大家都很熟悉她的歷史。如果美國在建國後,把全國的土地都搶過來,殺一百萬地主;兩年後再整肅350萬知識份子;再過一年,搞人民公社、大躍進、大鍊鋼鐵,畝產萬斤;再過七年,發動一場『文化大革命』,『挑動羣衆鬥羣衆』,全國各地大家大打出手。你覺得美國這個國家,還能夠活得下去嘛?大概活不下去。共產黨在中國幹了,它還活下去了。

  如果說,美國因爲物價橫飛,官倒橫行,然後官吏貪污比比皆是,老百姓起來了,在白宮前示威、遊行。最後林肯總統調動坦克車去鎮壓。你有甚麼感覺?會覺得很荒唐。 所有這些,如果換一個地方發生,你都會覺得很荒唐。但在中國發生時,你就覺得好像還過得去。爲甚麼?

  它發動無數次的政治運動,每一次整一批人,打擊一批人。被打的人,噤若寒蟬。不被打的,被『團結』進去的,心存僥倖。每隔兩、三年,它就要搞一次政治運動,整一批人,殺一批人。它不定期的還弄一些活動殺人。

  我們從最早開始。抗美援朝也是殺人哪,是借刀殺人。殺掉它認爲有可能會造反的、有可能會不忠的、從國民黨那邊拉過來的部隊。起義過來的,籠絡過來的,或統戰過來的,騙過來的,甚至只是包圍俘虜的,拿過來之後它覺得有問題的,我也不好大開殺戒,所以怎麼辦哪?拿去給外國人殺,發動抗美援朝戰爭。

  三反、五反,大家曉得,從書上、報紙上、各地方看到了,殺所謂的『反動會道門』,殺了多少人?殺殘餘國民黨勢力,殺了多少人?殺裏通外國分子,殺了多少人?

  三反、五反過了。看看其它的,思想改造運動,你說沒有殺太多人。那是比殺人還難過、痛苦。叫你放棄你一輩子所學、所知、所思、所想的東西,然後接受中共所說的。你以後就按照這個標準去說,去想,去做,比被殺了還痛苦。

  中國大陸開放這麼久,我回去過很多地方,但我不回老家去,不能看。我知道我傢什麼背景,所以我在別的地方演講時我說,當我長大懂事了,曉得共產黨胡作非爲的歷史後,我回頭非常感謝我父親,感謝他逃了出來,跑到臺灣生了我。否則的話,我這個人哪,可能更乾脆,根本就生不出來。我父親那種背景,是國民黨的小官,如果共產黨過來,他沒有跑,第一個開刀的就是他。恐怕不止是他被開刀,我們明家在廣州市都要被開刀的。

  大躍進的時候,爲了試驗跑步進入共產主義,搞了各種花樣,結果死了多少人?三千萬到四千萬人哪!這個數字是臺灣最早報出來的,沒有人相信。全世界都說,你荒唐,你搞文宣。那是 1960年代臺灣報導出來的數字,說死亡人數在三到四千萬人,全世界沒有人相信。現在事過境遷,三十年後誰承認這個數字了?中國共產黨。

  三年自然災害中,非正常死亡人口是三千萬到四千萬。甚麼叫『非正常死亡人口』呢?就是餓死嘛。甚麼叫『三年自然災害』?有自然災害嗎?中國歷史上南澇北旱非常普遍。那三年,59,60,61,各位記得哪一年有南澇北旱?有非常嚴重的南澇北旱,嚴重到說『赤野遍地』,人人都要出來逃荒才能夠活得下來?有趕得上79年的災難、85年、86年的大水災嘛?都趕不上。哪裏來的自然災害?!

  死人死多了大家就麻木了。甚麼叫三千萬到四千萬?日本人用全亞洲最先進的軍隊侵略中國,狠狠打了八年,中國號稱死掉兩千萬。中國共產黨在三年間,全國統一、風調雨順,沒有任何嚴重災難的情況下,搞一個錯誤政策,就死三千多萬人!是抗戰的三倍人口,但沒有人敢講它。它告訴你是自然災害,不是共產黨的錯。大家也相信了。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同的國家,大家就會覺得荒謬極了。但爲甚麼發生在大陸大家就不覺得那麼荒謬呢?第一,大家被嚇怕了,因爲你怕它殺你。你曉得它真會殺人。而且殺不止是一個、兩個,它是一村村、一排排殺,毫不在意的。第二,如果殺得不敢,或者殺得不行的話,它又要騙了。

  在別的地方開研討會時,人們都說『罄竹難書』,是的呀。但如果不書就永遠不會知道。現在我們就是把大家知道的一點點講出來。每次有一個人聽明白了,就代表一個人的良知覺醒了。大家不要小看這個良知,人之所以爲人,就是因爲有這個良知,有這個人性在。這個會的目地就是要告訴大家,中共過去是怎麼統治中國的。能使每個人都明白了,每個人都敢站出來了,每個人的良知都覺醒了,大家都做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中國人,中國就會好了。

 
分享:
 
人氣:14,248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