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中國攻擊美國虐囚事件的背後究竟隱藏着什麼禍心?
 
劉青
【人民報消息】駐伊美軍虐待伊拉克囚犯的照片,經過媒體在全世界曝光,憤怒譴責美國的聲浪鋪天蓋地、持續不斷、一浪高過一浪。在這些譴責的聲浪中,中國政府的聲音尤爲高亢、激烈。中國政府外交部對此多次表示震驚,呼籲立即對美軍虐囚展開調查。中國的媒體和所謂非政府組織,更是表現得慷慨激昂、義憤填膺。

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董雲虎說,「美國一貫在人權領域奉行雙重標準,即把自己當作人權標準的化身,動輒對別國橫加指責,卻從來不正視自己的人權問題」。中國人權研究會常務理事田進說,美國每年發表國別人權報告,對全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權狀況,進行歪曲和指責,卻對自身的嚴重人權問題置若罔聞。也是中國人權研究會理事的北大教授陳志尚則說,虐囚事件僅僅靠道歉和處罰幾個軍官、士兵遠遠不夠,美國應修正其人權政策,在國際上放棄人權雙重標準,不要總想凌駕於他國之上。

美軍虐待伊拉克囚犯,是國際性的嚴重人權侵犯,受到世界範圍的譴責抗議理所當然。美國是當今世界的領袖,擔負着維護人類價值的重大責任,所以尤其應該在人權的維護上起表率作用。現在鬧出虐待囚犯的醜聞,成爲衆矢之的備受指責還是小事,更嚴重的是對國際維護人權事業造成的傷害,對國際反恐戰爭和美國本身形象的傷害。已經有輿論警告說,這些虐囚的愚蠢行爲,可能導致美國在伊拉克戰爭的失敗,甚至傷害美國在國際上大力推展的反恐聯盟。從維護人權和國際安全的角度譴責美軍虐囚,併爲防範今後發生這類事情,爲降低減輕對人權和國際反恐的傷害,促使問題得到足夠重視和法律解決,譴責美軍虐囚都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這些批評應該客觀、公正,從維護國際人權和安全出發,而不是別有用心和企圖,實質上任何別有用心和企圖的言行都不利於維護國際人權。中國對美軍虐囚的批評,就是典型的缺乏客觀、公正,而且最重要的是另有企圖,這是不利於國際人權的監督和改善。首先中國對美國的批評就缺乏客觀、公正,以偏概全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如說美國從來不正視自己的人權問題、對自身的嚴重人權問題置若罔聞等。這是完全違背事實的攻擊。美國一旦發生人權侵犯的嚴重問題,首先就是美國本身的高度重視,對侵犯人權行爲的強烈譴責和憤怒,並一定要對人權醜聞加以處理作出交代。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俯拾皆是,這次美軍虐囚的爆發和處理過程,就足以證明中國對美國人權的批評何其不公正、客觀。

美軍虐囚醜聞是美國士兵率先揭發的,這說明美國社會有清醒人權意識和良知,民衆在涉及人權問題上敢於挺身而出,視維護人權高於軍隊榮譽和國家名譽。而美軍虐囚的醜聞一經揭發,整個美國的新聞媒體和社會輿論就火力十足發動起來,整個國家都陷入猛烈討伐的火海之中,沒有任何國際社會公正、客觀的批評,比美國本身的憤怒批評更爲全面尖銳。在對於侵犯人權的討伐聲浪中,美國國家機構也不落人後,美國的衆多國會議員不僅憤怒批評,而且大力推動問題的處理解決。美國政府也必須對此承擔責任付出代價,美國總統、國防部長等迫於輿論都先後道歉,而且社會支持和未來競選已經大受損傷。從現在所有的證據來看,美軍虐囚是一些士兵的個人行爲,而這些個人和應該對此負責的官員,已經受到或即將受到行政的、法律的懲處。這樣的聲勢和行動,依然被說爲美國不正視自己的人權問題,那麼什麼才叫正視自己的人權問題,中國就應該給個定義了。

發生人權侵犯問題,這恐怕是當今世界任何國家都可能出現的,即使在未來世界也看不到絕對不會發生的保障因素。所以就這一點來說,美國也好,中國也好,都是隨時可能發生侵犯人權醜聞的國家之一。重要的不是保證絕對不會發生,而是侵犯人權醜聞發生後,國家和社會機制保障有辦法有渠道對此予以充分揭露,社會可以透明的了解知道這些情況,從而促使問題得到依法懲處解決,併爲減少降低人權侵犯建立牢固基礎。中國與美國等民主國家在人權上的區別,就是中國的國家和社會機制,根本是掩飾壓制人權侵犯的公開透明,從而縱容保護了人權侵犯的惡行。

對於兩國之間在人權侵犯上的態度立場的區別,中國政府及所謂的人權專家並非不知道,但是爲什麼要對美國採取如此缺乏公正、客觀的批評呢?實際中國政府和這些專家們在多次反反覆覆的攻擊中,已經十分清楚直接的提出來了,那就是要求美國「應修正其人權政策,」放棄對他國人權的批評或他們所謂的干涉。將中國的這些話更直白直接的說出來,就是美國不要進行國際人權的批評和監督,最多也就是搞搞各說各話的人權對話。所以中國對美國激烈的、缺乏公正客觀的人權批評,中心目的就是要迫使美國不再監督批評其他國家的人權,尤其重要的是不再監督批評中國劣跡斑斑的不良人權。人權狀況的改善提高以致確立人權體制,都在於人權狀況能否得到批評監督,處於公開化透明話的社會狀態之下。當今國際的人權發展提高,更是需要國際性的人權批評和監督,形成國際上的影響和壓力。中國對美國人權問題的批評,實際是逆世界人權的潮流而動,企圖保護掩飾中國的不良人權狀況,逃脫國際上的人權批評和監督。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中國民衆已開始對伊拉克虐囚事件深思 2004/5/18 (17,062次)
把女兵乾的事拉到自己身上 布什太傻 2004/5/17 (17,794次)
比美軍虐囚更觸目驚心 2004/5/16 (17,450次)
中國民衆對伊拉克虐囚事件的不同反應 2004/5/15 (17,685次)
中共應立即向國際社會對美國政府發出10大呼籲 2004/5/14 (16,178次)
一張匿名小紙條悄悄塞進上司的門縫──監獄裏正發生令人髮指的事件! 2004/5/14 (17,736次)
什麼時候發生在中國的虐囚案也能產生這種轟動 (多圖) 2004/5/13 (23,473次)
溫家寶也許是不想『一百步笑五十步』吧 2004/5/13 (18,098次)
中共喉舌死抓住一根救命稻草 2004/5/12 (18,969次)
幕僚透露:政治局不是鐵板一塊 新進軍委的忐忑不安 2004/5/18 (24,464次)
一個逼近的危機!《黃禍》的預言在實現中 2004/5/17 (25,712次)
羅乾的氰化鉀帶了沒有?!女獄警陪吃陪睡 監獄勞改場騷亂蜂起(多圖) 2004/5/16 (54,111次)
中南海惶恐不已!江羅給胡溫留下好大一堆狗屎(多圖) 2004/5/15 (33,607次)
張高麗仗勢血口大噴姜春雲 二千萬農民揭竿憤起25省市(多圖) 2004/5/14 (46,366次)
沾上晦氣!去年被江澤民接見的印度總理落選(多圖) 2004/5/13 (18,925次)
《暗殺陳水扁》果然與江有關!江氏嫡親網如此愚弄讀者(多圖) 2004/5/12 (24,452次)
江使這毒招兒致胡死地 中國要出大事(多圖) 2004/5/11 (44,942次)
感覺真好!一個歷史故事讓我從臺灣大選中超脫出來(多圖) 2004/5/10 (21,624次)

江氏父子露餡兒!四大商業銀行爆致命內幕(多圖) 2004/5/10 (41,182次)
黃菊召開溫家寶批判會 江西省書記噎個大歪脖兒(多圖) 2004/5/9 (59,891次)
陳良宇怒斥曾慶紅演鬧劇 胡錦濤警告民爲生存而反(多圖) 2004/5/8 (40,948次)
周正毅喂肥120多上海幫 中央社這消息讓江氏父子焦慮(多圖) 2004/5/8 (23,475次)
這兩字改動非同小可 薄一波咽不下最後一口氣(圖) 2004/5/7 (35,801次)
看了新華網!俺孩子娘信心大增:陳至立那角兒俺也能當 2004/5/7 (20,738次)
宋平和中央對着幹 胡錦濤驚呼幹部斷層危機(多圖) 2004/5/6 (37,444次)
瞧這圖片!大頭娃娃鏡頭前停止呼吸 官商麥地裏鋪紅地毯(圖) 2004/5/6 (23,376次)
瞧,籠子裏的中國水兵去香港幹了些什麼(圖) 2004/5/5 (24,343次)
曾慶淮香港給大哥捅漏子 新華社明示曾慶紅瀆職(圖) 2004/5/4 (30,354次)
江澤民此時增加三軍委委員的奧祕(多圖) 2004/5/4 (25,208次)
一條驚人新聞!大陸電視臺女主播臺灣下海賣淫(多圖) 2004/5/3 (38,574次)
黃麗滿媚語導致老江智昏 曾慶紅香港搞獨立王國(多圖) 2004/5/2 (27,185次)
爲法輪功「針對個人,依法懲罰」的鬥爭方法喝彩! 2004/5/1 (18,006次)
重慶郊外發生數十萬小蟾蜍集體「大逃亡」的異常現象 (多圖) 2004/5/1 (18,376次)
圖片新聞:今年首起SARS死亡 北京隔離醫務人員 (多圖) 2004/5/1 (16,746次)
江澤民倒吸一口冷氣 2004/5/1 (21,342次)
小笑話:江澤民和王冶平的悄悄話 2004/4/30 (30,887次)
解心結的絕招!王軍霞與馬俊仁十年心結一朝解(多圖) 2004/4/30 (32,370次)
江急了!對阿扁下終生刺殺令 對香港的忍耐過了時限(多圖) 2004/4/29 (22,819次)
乍一看,我懵了!關於SARS的一條離奇新聞(圖) 2004/4/29 (25,107次)
吳羅與曾慶紅掐死架 胡錦濤解決矛盾有高招(多圖) 2004/4/28 (39,136次)
江胡大戰忽熱忽冷 政治局西郊猛打擺子(多圖) 2004/4/27 (39,090次)
一比嚇三跳!卡扎菲笑迎歐盟主席 江澤民熱臉貼冷屁股(多圖) 2004/4/27 (24,880次)
挺好的文章一鏈接這文章能讓人暈倒(圖) 2004/4/26 (25,420次)
一段新故事!陳至立與江的「生死戀」(多圖) 2004/4/25 (32,941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