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電子報 简体版
 
藍綠僑胞華府研討 氣氛熱烈 江澤民攪局被揭 (多圖)
【人民報消息】



參與「臺灣總統大選風雲及影響」研討會的學者和來賓

(大紀元記者薛力華府報道) 臺灣總統大選發生戲劇性的變化、紛爭不斷、受國際關注。〖華府論壇〗4月4日在馬里蘭州蒙哥馬利郡議會大樓會議廳舉辦了一場由華人、學者、專家、僑領以中文演講,題爲「臺灣總統大選風雲及影響」的研討會。研討會上,有學者和來賓專題研討中共在臺灣大選中的攪局角色和在槍擊事件中難以擺脫的嫌疑。

也有學者認爲現任中共軍委主席江澤民,由於要擺脫目前內焦外困的局面以保住自己的權力,有攪亂臺灣大選,伺機動用軍權的個人動機。會議由馨然女士主持,華府泛藍聯盟召集人林遠先生,全球反對香港23條立法大聯盟主席王濤先生,臺灣人公共事務會前總會長陳文彥先生,普林斯頓中國學社執行主席陳奎德先生分別在會上作了專題演講。




華府泛藍聯盟召集人林遠先生

中國國民黨美京黨部常委、華府泛藍聯盟召集人、前中山科學院核研所研究員林遠先生在發言中向來賓介紹了藍營在這次選舉中所做的努力和準備工作。林先生談到藍營在槍擊案前根據各種評估,已有獲勝把握,相信選票至少領先3-5%左右。而槍擊案後,連宋顧全大局,立即停止了4場大型造勢活動。

但點票結果藍營卻僅以0.2%負選。這樣的情形令藍營方面相當失望。由於認爲槍擊案有很多疑點,選票也有作票,廢票認定嫌疑,近期藍營羣衆採取了很多請願抗爭活動。

對於這次大選的影響,林先生談到自己看法。他說,如果驗票結果出來,藍營能翻案,他相信連宋一定能把國家治理好,但他預測綠營一定會抗爭不斷。如不能翻案,他相信國親的抗爭最終應該會結束,因爲大部份抗議者都是平民百姓,他們只是要公平,要真相,要誠信。他希望藍營在年底立法委員選舉中作更大的努力。

林先生在發言的最後談到,如果陳水扁最後確認當選,他希望送一句話,也是陳水扁常用的一句話:「天佑臺灣」。林先生說:「我本人生長在臺灣,對臺灣有著深厚的感情,希望臺灣民衆幸福。我希望今後葉落歸根,回到臺灣」。

維州來賓張先生說,他感到林遠先生的一番話相當有誠意,令他十分感動。張先生說他以第三者的遠距離觀看,感到這次真正是有神在保佑臺灣,超出藍綠的爭執來看,臺灣是何等有幸。黑手的這一槍真正是黑槍,如果這一槍打出人命,臺灣將會出現什麼情況?真是讓人不得不倒吸一口涼氣。

張先生表示,到底是誰想毀了臺灣民主?大家也許應該冷靜去探索那個隱在後面的第三方。其實這次大選誰當選可能不一定這麼重要,幾年後失選一方還可以重振旗鼓,再來競選。而從中共軍方當前最流行的訓戒:「寧可臺灣不長草,誓死也要臺灣島」來看,這次臺灣大選如果和平順利的結束,最大的輸家則是對岸。




全球反對香港23條立法大聯盟主席王濤先生

全球反對香港23條立法大聯盟主席王濤先生在發言中從遠距離探討了中共這個時隱時現的影子,對臺灣民主直選總統的攪局有著充份的動機和累累前科。王濤先生指出,現任中共軍委主席江澤民,由於想要擺脫目前內焦外困的局面以保住自己的權力,有攪亂臺灣大選,伺機動用軍權的個人動機。搞亂臺灣、抹黑民主很可能是江氏個人的最後一博。特別應該引起注意的是,臺灣競選中竟然有人打著「江澤民萬歲」的旗子。

另外,王濤先生說,據當年參與228攪局的中共在臺灣的地下特工人員事後的回憶錄顯示,令臺灣人傷痛的228事件,其實當時就有中共地下黨在起重要作用。對於中共特務的滲透和影響,王先生希望臺灣人民和領袖特別留意。

王先生個人讚揚臺灣民主成就,希望臺灣能儘快走出困境。全球華人都希望臺灣民主制度能夠成功。也希望藉此帶動香港實現直選立法局議員和特首。




臺灣人公共事務會前總會長陳文彥先生

臺灣人公共事務會前總會長、華盛頓特區大學教授(前文學院副院長)陳文彥教授在發言中強調,競選有如球賽,希望雙方都能服從規則,保持理性,不要從情緒出發。其實綠營何嘗不想知道真相,陳水扁也說,他比任何人都更想知道真相。

來賓林仲是北美臺灣人教授協會會員,他希望司法驗票有個結果之後,藍綠都能接受,都不要再爭下去了。他認爲綠營現在保持克制,儘量不去刺激對方,因爲衝突會帶來中共進攻的藉口。




普林斯頓中國學社執行主席陳奎德先生

普林斯頓中國學社執行主席,觀察網站主編陳奎德博士在發言中希望大家放開選舉本身來觀察這次臺灣大選。他說,中國大陸旁邊這樣一個小島在這次大選中,牽動了全世界多麼大的關注,歷史罕見。這是臺灣人民共同的成就。拋開藍綠之爭,臺灣這次在世界上顯示出的地位是臺灣人民之福,中國人民之福。

他認爲,臺灣人把選舉結果看得太重了。這似乎並不必要。司法歸司法,政治歸政治,選舉要有風度。

在會議提問期間,藍、綠支持者及中性僑胞都相當踊躍,氣氛非常熱烈。由於臺灣歷史上228事件給一些人帶來傷痛和不同意見,提問當中也有來賓情緒比較激動。而主持人馨然女士能夠溫和的把握,使得會議能在理性研討的氣氛下進行。在會後的茶點招待中,來賓與演講專家們和睦交談,氣氛友好,意猶未盡。

此次論壇中各位專家的發言稿件,經整理後將陸續登出。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讀者留言反饋:



讀者留言
 
歡迎您的留言反饋。
 
 
恐怖籠罩南方都市報 這種臺灣人趕緊申請移民大陸 2004/4/8 (25,083次)
清醒的王丹和四六不分的吾爾開希(圖) 2004/4/8 (25,156次)
釣魚島風波 北京喪權辱國 (圖) 2004/4/8 (17,303次)
410大集會前 李昌鈺九日清晨抵達臺灣 2004/4/8 (14,046次)
臺灣槍擊案偵查範圍已逐步縮小 2004/4/7 (14,164次)
臺灣黑槍案「肉眼」難斷 李昌鈺要借「法眼」尋找更多蛛絲馬跡 2004/4/7 (14,182次)
臺灣聽着點兒,中共稱對港首任命有決定權(圖) 2004/4/6 (23,614次)
北京,你如何向全世界說清! 2004/4/6 (13,283次)
沒有長大的吾爾開希還在天安門廣場上 2004/4/5 (18,192次)
金鐵霖傍上宋祖英有恃無恐 陳至立躲避沙塵暴裝聾作啞(多圖) 2004/4/8 (38,057次)
南京軍區有江綿康在:司令忍痛寫血書 下面玩命促賣淫(多圖) 2004/4/7 (60,296次)
鞏固江氏王朝!江綿恆安插親信比他爹還忙(多圖) 2004/4/5 (25,756次)
嘖,絕了!江澤民最成功的一張照片(圖) 2004/4/5 (33,475次)
衆元老兩會拒當陪襯 江澤民抓江蘇歪嘴啃泥(多圖) 2004/4/4 (39,516次)
吳儀奉命訪美!將討論一個不許告訴國人的絕密事件(圖) 2004/4/3 (32,330次)
江澤民死看不上羅幹 他爲何成爲二號人物(多圖) 2004/4/2 (35,175次)
臺灣大選的又一陰謀乍起(多圖) 2004/4/1 (24,279次)
一年示威破千萬人次!江澤民成了特等殘廢軍人(多圖) 2004/3/31 (37,320次)

兩會代表厲聲彈劾江愛將 中央緊急處理拋出六炸彈(多圖) 2004/3/29 (39,725次)
有意思!中央社三個消息和新華網一個消息(圖) 2004/3/29 (19,555次)
美國不是辣妹子!江澤民先沉不住氣了(多圖) 2004/3/28 (31,419次)
誰幹的?一張嘲笑江澤民的圖片出現在新華網上(圖) 2004/3/27 (38,121次)
新華網頭版頭條!老江被這一大棒給掄暈了(圖) 2004/3/27 (21,313次)
民衆冀以法律解紛爭 仍發生零星衝突(多圖) 2004/3/27 (13,858次)
新華網捅出來的!江的突發事件指揮部先遇突發事件(圖) 2004/3/26 (21,479次)
江澤民要當臺灣「萬歲」 搶在神探李昌鈺赴臺前暴亂(多圖) 2004/3/25 (25,396次)
刑事案陳良宇多嘴多舌 江綿恆非要周正毅小命(多圖) 2004/3/25 (29,709次)
李肇星和公安部檢察院的頭兒幹起來了!(多圖) 2004/3/24 (21,938次)
誰藏在臺灣大選槍擊案的陰影裏(圖) 2004/3/24 (15,484次)
這兩張照片是不是中共最怕的?(多圖) 2004/3/23 (42,992次)
一個陰謀在進行!江家高級將領「血書」請戰揭開序幕(多圖) 2004/3/22 (34,659次)
陳良宇楞曾慶紅軟 劉金寶供出江綿恆(多圖) 2004/3/22 (41,658次)
第三次上告!陳希同說不告倒江澤民死不瞑目(圖) 2004/3/21 (29,517次)
中共也許正在暗自竊笑(多圖) 2004/3/21 (15,846次)
北京出聲了!關於臺灣選舉是這樣報道的,別笑(圖) 2004/3/20 (25,277次)
陳文茜進了老江的窯子!槍擊案陰謀論的出爐原因(多圖) 2004/3/20 (26,041次)
大選結果對連戰的真實訴求是一個嚴酷的檢驗(多圖) 2004/3/20 (20,320次)
一張驚駭世界的證據!臺灣暗殺總統事件基本破案(圖) 2004/3/19 (30,646次)
中共真沒面子!福建販毒集團被美國入境破獲(多圖) 2004/3/18 (38,857次)
中紀委和曾慶紅賀國強打起來了!站遠點兒,別往裏攙和(圖) 2004/3/17 (44,971次)
號外!李肇星的這一舉動將改變臺灣選情(多圖) 2004/3/16 (24,855次)
中紀委發話!這活動已經引發社會政局騷亂(圖) 2004/3/16 (20,507次)
李柱銘給香港人掙足面子!江澤民吃癟子的兩件糗事(圖) 2004/3/16 (28,169次)
臺灣這種新聞讓江澤民費盡心思也要「一國兩制」(圖) 2004/3/15 (17,227次)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