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拍馬屁拍到了馬腿上」這是中國人形容因爲拍馬屁而拍出了麻煩。《求是》雜誌總編輯王天璽就是因爲拍江澤民拍得太認真,說出來一句迄今爲止最精采最切中要害的話而被革職。

《求是》雜誌是中共中央主辦的理論刊物,與《人民日報》合稱爲中共中央的一報一刊,其前身是赫赫有名的《紅旗》雜誌,《紅旗》雜誌在六、七十年代曾是中共在思想理論戰線的最重要陣地。所以它的社長、主編要級別較高的人擔任。

1988年,鄧小平接受李瑞環的建議,將《紅旗》易名爲《求是》,淡化「紅」的色彩。目前《求是》雜誌爲半月刊,國內發行量是100多萬冊,江澤民常寫些東西刊登刊登過過「理論家」的癮。《求是》雜誌不用購買,而完全是公費贈送,也就是說,拿國家的錢給自己塗脂抹粉。

編輯水平都不夠卻當主編

據前哨雜誌報導,2001年2月,王天璽由中共雲南省委副書記調去擔任《求是》雜誌總編輯,與他搭檔的社長高明光,之前曾任中央宣傳部祕書長。和其他報刊不同的是,《求是》實行的是總編輯負責制,因此王天璽是這個中央理論刊物的第一號人物。他是《求是》第一位少數民族總編輯。

王天璽是雲南彝族人,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歷任中共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委副書記、書記,雲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雲南省委副書記,主持雲南省的意識形態,並一度兼任該省處理法輪功領導小組組長。他和原雲南省省長李嘉廷都是中共重點培養的少數民族幹部。

王天璽來到北京市東城區沙灘北街二號時,第一件事就是把他幾個月前投稿到《求是》而被「斃掉」的一篇文章重新拿出來發表,這回當然沒有任何阻力。這篇文章原來被編輯認爲「水平不夠、不宜發表」。據悉,「斃掉」這篇文章的編輯當時聽到王天璽入主《求是》當總編時驚呼:「不會是雲南那個王天璽吧」同事告訴他:「正是。」可見《求是》到底求不求是。

王天璽編着有《先民的智慧──彝族古代哲學》、《論哀牢山彝族起義》等書,書是出了,但沒有幾個人知道,更沒有人看,所以,王天璽沒有因其書而知其名,不過到《求是》雜誌社當總編那就是在理論家的位置上了。否則怎麼不讓別人當呢? 「官越大學問越大」在中國大陸似乎成了定律。半吊子水平也能當主編?別大驚小怪的,反正也沒幾個人看。

王天璽到任的時候,正是官方轟轟烈烈地宣傳江澤民「三個代表」理論的時候。他在《求是》雜誌成立「三個代表」課題組,自己親任組長,組織寫作班子發表宣傳文章,「推出一批理論研究成果」。

過度吹捧江令人牙磣

2002年9月,王天璽署名的題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指路明燈》的文章,被《求是》作爲宣傳「三個代表」的重頭文章推出。該文充滿文革式的宣傳味道。文章說:「江澤民同志『七一』講話激起億萬人民很高的熱情,引起全世界廣泛的關注」。「是二十一世紀第一篇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指路明燈。」

王天璽在文章中說:「江澤民同志作爲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敏銳地把握着時代的脈搏和人民的意願。爲了探尋共產黨執政的規律,他走訪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的工廠、農村、部隊、學校和研究機關,與工人、農民、幹部、軍人、知識分子促膝交談;他召開包括民主黨派、黨外人士在內的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座談會:他重新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我們黨重要的歷史文獻;他指示中央有關部門組織力量對黨的建設問題進行深入的專題調查」。這篇文章還說,江澤民「七一」講話之後,「中華大地上形成一個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熱潮,形成一種人心向黨、人心思進的氣氛。三資企業的許多職工,對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祖國有了親切感,增強了歸屬感。甚至臺灣民意都發生了變化。」

這與江澤民要打臺灣的節奏有些不合拍。

「三個代表」的「偉大之處」是無中生有

最有意思的是,文章說:「江澤民同志是鄧小平同志最好的學生,他把鄧小平同志的政治囑託牢記在心,廢寢忘食,殫精竭慮,探索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振興中華的真理,終於創立了三個代表的光輝學說」。這段吹捧讓江澤民很不滿意,江根本就不承認自己是鄧小平的「學生」,他認爲自己比鄧小平強。

除發表文章極力鼓吹「三個代表」,王天璽還作爲中央宣講團成員到地方宣傳「三個代表」。這種即席演說更突顯了個人學養的不足。據悉,他在宣講時用文革式的語言說:「三個代表」是紅太陽,照到哪裏哪裏亮。有一次宣講時他更是興奮過度,高談闊論,說:「三個代表」的「偉大之處」是甚麼呢?就是創新,甚麼是創新呢?就是「無中生有」。臺下譁然。

王天璽一生中最輝煌的鼎盛時期就是這次發言,他給了江澤民一個最恰當的評價。

拍馬屁過份被炒魷魚

2003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組織部、宣傳部聯合派員到《求是》雜誌宣佈:免去王天璽總編輯職務,免去高明光社長職務,《求是》雜誌由原來實行的總編輯負責制改爲「編委會領導下的社長負責制」,任命原人民日報總編輯吳恆權爲《求是》雜誌社社長,原中宣部新聞局局長李寶善爲總編輯。

至此,照到哪裏哪裏亮的紅太陽「三個代表」,偏偏照到王天璽這兒就晴轉陰,讓他兩隻小眼兒時不時地下點小雨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