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电子报 正體版
 
董建华回头是岸
 
作者:叶华实
【人民报消息】董建华不遗余力推动“23”立法,激起港人愤怒;作为国际都市的行政首脑,在国际舞台上也脸面尽失。在紫禁城内,他也面临踩错船的尴尬,实乃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这一切都是董先生自己错误选择所致。董先生在有条件“合法”尊重民意的情形下,非要“霸王硬上弓”,试图将自由的香港挂上那辆窒灵、弑命的专制列车,结果给自己的政治生涯带来耻辱。

董建华没有理解专制政治的运作模式。中共专制的运作模式是什么?概括地讲是模糊:某个领导人给一个“模糊的说法”,执行的人(部门)自己去“揣摩”。中共虽有党员数千万,中委数百,但在具体问题上,要找“中共”究竟在哪里可不那么容易。董显然把中共某些人物如江泽民或钱其琛“要立法或尽快立法”的说法当成“圣旨”了。董应该知道的是,即便在京城内,也没有人再把江的意见当成“圣旨”。以牺牲民众的利益来揣摩、迎合某个“影子人物”的狭隘见解,是缺乏良知的政治解读。这样的个人判断与选择正是专制之所以成为专制制度的原因,也是其香火延续之动力。而田北俊的“揣摩”却是明智的,并利用政治程序协助港人挫败董匆忙立法的企图。我对田的做法表示敬意。

中共专制模式的另一个特征是“权益应付”。权益决策必然导致“一国两制”这样自相矛盾的说法,无法产生相对恒定的政策(坚持党的领导是唯一例外)。“一国两制”根本经不起推敲。宪法一方面称“制度”是立国之本,而“一国两制”显然表明“国”与“制度”无关。“一国两制”和其延伸出来的“港人治港”虽然帮助中共体面回收并隔离香港,但也限制中共某些人在香港事物上采取它习惯的简单粗暴做法。

董建华和港府完全有现实条件利用中共的“权益”政策,从政治上保护香港不被破朽的专制列车拖垮。因为中共目前还顾不上公然违背“一国两制”,从“程序上”由人大立法来为“23”设定立法期限和内容。能够听到的就是党内个别有特别顾虑的人(如江对“法轮功”的莫名担忧)私下暗示鼓动,但这不是中共的政策。遗憾的是,或出于恐惧,或出于其它个人利益考量,董主动把自己套上专制的绳索,弃香港的民意、前途于不顾,短视推动“23”立法,实乃做人之失败。董今天之内外交困完全是其个人错误选择导致的。

钱其琛去年在美波士顿接受采访时说,若心中无鬼,为何怕“23”立法?董自己日前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重复钱的说法:对不想推翻政府的人,“23”条有什么可怕呢?钱的强词夺理不值一驳。这是典型的“北京腔”,离开中宣部大楼和“人民日报”编辑部,它一文不值。因为一心为民服务的政府有什么理由担心民众要推翻它?但面对受自由熏陶的香港民众,在自由社会长大并受教育的董,如此鹦鹉学舌,令人脸红。董在英国受教育,在美国工作过十年;他还曾在美多个机构和大学兼职,包括美国华盛顿国际策略研究中心和斯坦福大学等,对自由社会的民情和游戏规则应十分熟悉。但令人瞠目的是,他不仅指责港人反对“23”立法是受“误导”,在美国会以426比1通过议案谴责港府就“23”匆忙立法后,董又说美国会议员也受到“误导”。董是在提醒有独立判断的香港民众和美议员“揪背后黑手”吗?还是在董看来天下人都是傻子?董从“人民日报”社论里找词汇,面对自由社会这样讲,显然有些神智不清。

董先生这样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会层出不穷。我们也无法预知这类人的“个人”选择,我们甚至也毋须花费心思去揣度其动机。因为,神智不清也好,利益驱动也罢,并非关键。关键是我们自己作为“个体”决不能再给这种人机会将其个人的“权益选择”变成公众的长期灾难。在大陆这还需要时间去实现,但今天的香港完全有机会阻止个人的“恶”变成大众的“灾”。港人“七一”50万人走上街头表达意志及后继的和平抗议,已经表明港人不准备让董建华走得太远。 我愿意提醒港人的是,中共在对待香港民众反对“23”立法这样的事件上并没有也不可能有现成的“既定政策”。香港各阶层采取和平、理性的手段创造并依借政治程序来无限期搁置甚至废弃“23”立法不仅是实现目标之必须,也是教育中共相关官员理性行事的有效途径。保护自身利益是本份,教育港府是责任。

相比董特首,田北俊先生开了好头。指摘他政治上“不成熟”的人是中国数千年“极为成熟”的宦官传统的传人,浑身散发腐朽霉气,应该为自己的僵硬奴骨感到惭愧;指摘他“未会意”的人看似精明,实是被政治恐惧吓破胆的人,身不由己捡拾红墙根下的残砖碎瓦为护身符。田先生面对民意主动“政治”上选择不去“会意”个别人的“恶意”,反而让这些批评者显得既缺智能又乏良知。

董建华僵化“会意”给自己带来麻烦,给港人的自由带来威胁,也在焦头烂额的中共内部产生不快。面对数百万港人的期待,出生上海的董特首,一门心思和江泽民攀老乡,与专制攀亲戚,虽让人难堪,但也回头是岸。

(7/24/2003 3:47)
原载《新世纪》有删截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读者留言反馈:



读者留言
 
欢迎您的留言反馈。
 
 
倒采香港特首──董建华观看英国利物浦操练大倒球迷味口 (图) 2003/7/26 (14,620次)
老董不能到!──中南海召香港政界人士上京 (图) 2003/7/26 (13,176次)
香港SARS再度引发担惊 2003/7/24 (13,240次)
九月山雨欲来 香港又起风波 (图) 2003/7/23 (16,020次)
曾庆红接手主管香港事务 港人当警惕江泽民报复 (图) 2003/7/23 (16,754次)
当着记者胡温一句挺董不说 面对提问吴仪立即收起笑容 (多图) 2003/7/22 (21,378次)
北京太简单幼稚──中央将香港大游行定性为外国势力插手 (图) 2003/7/22 (18,798次)
老江公称还要“教导”小胡 胡锦涛推掉“鸿门宴” (多图) 2003/7/22 (21,195次)
北京封锁信息的双重危害──大陆网上掀起仇恨香港的狂潮 2003/7/22 (15,625次)
江泽民对江上清都没爱到这个份儿上(图) 2003/7/26 (22,810次)
这个浅显的道理江泽民不知道(多图) 2003/7/25 (18,250次)
胡锦涛亲自部署的一个大行动被黄丽满告了御状(多图) 2003/7/24 (40,584次)
老江,进了政治局常委会,您咋倒不行了呢?(多图) 2003/7/24 (22,303次)
胡锦涛“七一”讲话改动七次 政治局常委拒绝以法治党(多图) 2003/7/23 (20,580次)
耍阴谋江又回政治局常委会 新华社对江胡有最新安排(多图) 2003/7/22 (35,866次)
大字报呼吁黄菊下台 刘金宝自杀未遂(图) 2003/7/21 (29,866次)
新华网又出怪消息!(图) 2003/7/21 (19,996次)
公开资产?黄菊贾庆林坚决反对 政治局常委会五次否决 2003/7/20 (31,755次)

胡锦涛接过江给的一个烫手山芋(多图) 2003/7/19 (22,629次)
观察中共排名的方法过时了!大连军港照片的真相(多图) 2003/7/18 (32,163次)
黄菊怀疑陈良宇背后玩儿坏 黄夫人被揭地产公司大把搂钱(图) 2003/7/18 (24,860次)
听江绵恒喝儿的小太监黄菊和上海滩黑老大的契爷陈良宇(多图) 2003/7/16 (39,247次)
新华网这张图片泄露最高机密!江泽民快不行了(图) 2003/7/14 (31,205次)
今日新华要闻!76岁老农懂了三个代表(多图) 2003/7/13 (19,558次)
老江,睡着啦?人民网今天公开和您叫板(多图) 2003/7/13 (20,588次)
众女星争投怀上海瘪三 江绵恒走钢丝悬悬乎乎(多图) 2003/7/12 (30,746次)
一张让人越想越后怕的图片(多图) 2003/7/11 (38,679次)
为了这件事,新华网这两天够忙活的(图) 2003/7/11 (19,443次)
毛玉萍干爹陈良宇平趟上海黑社会 江绵恒免费圈地与周同出一辄(多图) 2003/7/10 (42,337次)
上海帮保老江漂白刘金宝 王雪冰为保命供出70余人(多图) 2003/7/9 (23,610次)
香港至少五万市民 七九再集会反对23条(多图) 2003/7/9 (14,397次)
田北俊董建华半斤对八两 废除23条小胡可否有胆量(多图) 2003/7/8 (18,458次)
吴邦国再赴沪教唆陈良宇顽抗 江泽民放下身段首次说软话(多图) 2003/7/7 (44,333次)
盖了帽儿了!瘪三周正毅瘪倒满朝上海帮(多图) 2003/7/5 (28,365次)
喂,听说了吗?咬烂模特乳头的那位将任北京市长(多图) 2003/7/5 (42,732次)
吴邦国保护陈良宇 周正毅照顾陈的情人(多图) 2003/7/4 (49,797次)
不好意思!江泽民伪造的这段历史被新华社踢爆(多图) 2003/7/3 (31,291次)
越看眼越花!谁有空帮俺瞅瞅这张照片,行不?(多图) 2003/7/2 (30,209次)
新一轮猜谜大战尘埃落定(图) 2003/7/2 (13,651次)
泉太小!玉泉山呆不住 江立马冲回中南海(多图) 2003/6/30 (22,559次)
小胡,胆大点儿,八届十二中全会唯有她没有举手(多图) 2003/6/29 (39,565次)
损招儿招招损!江泽民黄丽满老部下臀占深圳市长肥差(多图) 2003/6/29 (31,338次)
新一轮搏杀!江躲玉泉山玩儿命搅胡局(多图) 2003/6/28 (22,589次)
“三个代表”老江带头壮阳 春药局长犹如春笋般成长(多图) 2003/6/28 (20,815次)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