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电子报 正體版
 
北戴河风高浪急,江泽民艰难抉择
【人民报消息】世界日报社论:北京至秦皇岛间的铁路和公路客运,已进入特殊的“暑运”阶段,这不仅是为迎接预期中百万游客,也是为应对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暑期办公,更重要的是为一年一度的北戴河会议铺路。今年的北戴河会议预定本月底召开,由于今次会议将为中共十六大召开作最后的政治准备,又将有以人事安排为焦点的政治摊牌,种种迹象都表明,今次北戴河会议将风高浪急,江泽民将面临艰难的抉择。

 事实上北戴河会议前夕,中国的政治情势已是暗涌澎湃。其起势于江泽民5月31日在中共中央党校的讲话。在中共党代会前,主要领导人借机讲话为大会作政治定调已成传统,江泽民“五.三一讲话”也是一个定调之作。“五.三一讲话”标题极长,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与时俱进努力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人所知的,是这三段论标题下的讲话,试图勾勒的中共政治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但未为人知的是,讲话未公布内容中,绝口未提中共领导层的代际转移,反而是突出了一个“十三年”的概念,由此掀起明里暗里的一场风波。

 所谓“十三年”,指江泽民自1989年至2002年领政的十三年。大讲十三年,主要是总结功绩,而在十三年基础上,提出的是所谓“三新”概念,即新世纪、新阶段、新局面。不论是“十三年”还是“三新”,都在中共党内引起截然不同的解读,一种是江泽民大讲自己十三年的政治功绩,同时提出要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高度上来开创新局面,是有眷位之意,意味著他绝无退意;另一种解读,是江泽民以“十三年”概念为自己盖棺论定,以“三个代表”理论来圈定后人,走他定位和开创的“三新”道路。

 也正围绕“五.三一”讲话留下的政治悬念,政治层面上出现了针对江泽民去留的致信投函的运动,这种运动也是走著劝进劝退两个极端。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率先致信,且征求军方主要领导人集体签名来致信劝进者,一时致信风起,上至中共领导层内、下至省部级干部,纷起致信劝留,甚至被视为接班人的胡锦涛也不能免俗,他们都以江泽民已有十三年伟绩,希望能继续领导开创新局面为由来劝进。如果说劝进的是中共体制内的为主,则在中共体制之外,出现了一大批劝退者的投函,其中代表人物是一批前中共大员、资深理论家等,他们是以不在位之身,劝江泽民既有十三年政绩在前,又可开创新规范在后,应急流勇退,才可成为中共史上一代伟人,留下正面的典范。虽然江泽民收信手软,无论劝进劝退,都是暗中进行,可视之为北戴河会议前的汹涌暗流。

 我们可以看到,中共体制内外的劝进劝退之风已起,既是不同的利益反映,又是不同的政治诉求。江泽民的进退,正成为中共十六大的一个关键,也正成为将召开的北戴河会议的一个焦点,围绕这个关键和焦点,早晚有场交锋。既善于抓权又善于平衡权力面临自身抉择,江泽民自是进退失据,身处著权力转移是否走向制度化和程序化的转折点,中共也是步履艰难。

 对今天的中共来说,大政方针、政情发展会因人而异,权力分配和人事安排也难逃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窄路,是以主要领导人的去留存废成沈重大事。但对于大陆民众来说,执政党领导人的去留已是不大留心的身外之事,普罗民众更关心的,只是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失业可否少一点,薪水可否再高一点。而作为历史性的课题,中共自身要关切的是作为执政党,如何提高执政能力来抵御未来种种风险,如何拒腐防变以防走向人民的对立面;国际社会关注的,则是中共十六大能否由依法治党进而依法治国,带领中国大陆走出民主新路。

分享到: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读者留言反馈:



读者留言
 
欢迎您的留言反馈。
 
 
北戴河会议──十六大风向标 2002/7/22 (15,280次)
老江若这么搞一下:保证十六大上三位依然一体 2002/7/18 (14,285次)
于无声处听惊雷──十六大日近 左派噤若寒蝉? 2002/7/18 (13,681次)
江系人马打出最后王牌 北戴河决战在即 2002/7/15 (17,125次)
十六大前朱熔基拿刘晓庆开刀 老江要整的是位中央大人物 2002/7/14 (28,136次)
中国一定会变 2002/7/12 (13,621次)
腥风血雨的中共接班史 2002/7/12 (18,057次)
江泽民指令朱熔基制造股市旺景 为十六大留任营造民意气氛 2002/7/11 (13,134次)
中共八大元老6比2反对江泽民连任 2002/7/10 (33,675次)
小笑话:江泽民和王冶平的共同语言(图) 2002/3/9 (24,548次)
一个神奇的故事和几张令人震撼的图片(多图) 2002/1/7 (30,232次)
小笑话:江泽民的答案 2001/11/11 (17,845次)
小笑话:张爱萍教训江泽民 (图) 2001/5/20 (39,190次)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