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級的關懷下,在黨委(或者黨支部)的正確領導下……」是人們聽到得幾乎是使用頻率最高的開場白了。聽慣了,大家都習以爲常,不覺得有什麼不妥。不久前。聽一位相熟的老同志卻對此提出了質疑,頗不所悟。

一項技術革新成功了,在慶功大會上,受獎的人一準會說:「在上級的關懷下,在黨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們的技術革新終於成功了……」

一個人成了先進生產者,在表彰獎勵大會上,他一準會說:「在上級的關懷下,在黨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取得了一點成績、一點進步……」

同樣是「在上級的關懷下」,也同樣是「在黨委的正確領導下」,爲什麼人有好壞之分、單位有優劣之別呢?令人不得其解。

就說同一個人吧,入黨了,提幹了,先進了,事業有成了,都是「在上級的關懷下,黨委的正確領導下」的結果,似乎不會讓人有什麼疑義。只是有時事情並沒有到此爲止。還是這個人,後來因爲貪污受賄、賣官鬻爵,成了不可饒恕的腐敗分子。在法庭上、在監獄裏,他說話的口氣與過去截然不同了:「我今天走到這一步,怪不得別人,完全是腳底下的泡--自己走出來的,是自作自受,罪有應得。」聯想到他以前重複過無數次的開場白,不禁令人生疑:過去,有一點什麼好事,都是與領導的「正確」緊密相關,幾乎成了不可缺少的因果關,爲什麼一出了錯、犯了法,就沒「領導」什麼事了呢?是「正確」的領導突然調離了,還是先前領導的「正確」作用被誇張了?是以前的說法正確,還是現在的有理?

真的,沒聽誰說過:在上級的領導下……我犯了嚴重的錯誤,走向了犯罪。也沒聽哪一位領導說過:某某幹部犯罪,我們領導負有不可推託的責任。

不要把所有的成績、所有的好事都說成是「領導」的結果,還是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爲好。是「領導」出來的,不必謙虛;領導有多大功勞就是多大功勞,誇張不得,貪功不得;「領導」錯了,也不必迴避,該糾正的就要糾正。如果千篇一律,但凡出了什麼好人好事,不分區別地都要來一頓都類似的「開場白」,雖然受聽,難免言不由衷。

轉自《諷刺與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