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美军事国防智库: 五年内大陆攻台失败机率大
 
2000年11月20日发表
 
【人民报讯】中国时报摘译美国军事国防智库兰德公司十八日发表的「可怕的海峡?两岸对峙的军事层面与美国的政策选择」报告指出,虽然台湾的空军仍能在未来五年保持空优,因而保持海上优势,以及防堵解放军渡海登陆,但是没有提供关键性武器,以及发展与美军协调一致的能力,双方的差距并不大。

此报告称,运用兰德公司独家的净评估方法与先进的模拟软体,三位作者在一千七百次的电脑模拟台海冲突的情况分析指出,大陆在二零零五年前,进攻台湾的任何企图都可能造成惨重的伤亡,失败的机会极大。

这份报告是迄今为止最详尽的战术分析,举凡台湾与大陆军队的优缺点,美国军事介入的程度,及美国与台湾军事合作的层面都有完整的讨论。

摘译此报告如下:

中国大陆武力攻台可分为下列四个部份:

.第一阶段,两岸为争夺空优拉开序幕。

.第二阶段,两岸争夺制海权,空战也许同时进行。

.空袭后,第三阶段中国大陆集中对全岛进行「炮火准备」。

.中国大陆将在第四阶段进行陆战,对台可能发动两栖登陆、伞兵和直升机突击。

焦点尤其在空战,其次是海战。中国大陆若要成功发动两栖作战,取得制空和制海权是绝对的前提,这也是解放军攻台最核心的部份。大陆海军目前有能力一次运载一个师的兵力渡海,但这很难在台军的抵挡下建立滩头据点。为此,很多分析显示中国大陆将动员众多商船和民船加入运兵行列,情景就像当年「敦克尔克」大撤退,英军征用大批民船运兵一样。

像这样动用非武装商船的做法,除非中国大陆先掌握台海绝对的制空和制海权,否则这种做法是非常愚蠢的。同样的,除非台湾空军遭到全面压制,否则中国大陆对台采取的大规模空降和对地攻击将形同自杀。另外,两岸海军的航空兵力均非常有限。如果没有空中优势,中国大陆海军的水面舰很容易在台湾海峡遭到攻击。因此我们做出这样结论,取得制空权将是中国大陆武力攻台行动中的关键所在。

为进行该项研究,我们选择兰德公司的「联合整体状况」(JICM)模型,作为我们这次研究课题的主要分析工具。该模型是为美国国防部而设计,主要是针对战区战役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分析。在□集可靠数据,以及确认各项因素符合两岸战争情境之后,我们进行超过一千七百次的模型演练,测试下列七个影响两岸战争的主要变数:

.中国大陆空军对武力攻台的编成、规模和决心。

.两岸拥有超视距及射后不理的中程空对空导弹数量。

.中国大陆拥有的短中程弹道导弹的数量和质量。

.中国大陆拥有先进精确制导武器的规模,包括雷射制导炸弹、全球定位系统制导武器等。

.台湾空军的出击能力和出击架次。

.台湾飞行员的素质。

.美军履行防卫台湾承诺的程度。

在海战方面,我们采用JICM和Harpoon的分析模型。Harpoon被普遍视为最佳的现代海战电脑兵棋推演软体,它能对潜艇、水面舰和水上防空等情境进行分析。

我们的分析建立在一种所谓的「作战想定」上,尤其是针对中国大陆的攻击战略。我们选择的分析面向,主要取材于现存有关两岸均势的著作,以及美国和其他地区专家的讨论。我们同时注意到一些所谓的「合理」案例,这些能反映目前的现实战力和投射能力,而且这些战力可以被理解是能够达到的。最后我们以「例证性」和「象征性」方式介绍研究结果。

我们把战争设定在二○○五年,而两岸军备采购在这一年也大致就绪。当然,分析需要许多假设,而且会产生一些问题,包括我们设定的战力有多少可信度。我们的分析是假定两岸未来都会在主要领域增强军备,特别是,我们相信中国大陆的战力要比实际展现得要强,而我们也假设台湾即使受到中国大陆攻击,亦能基本维持指挥控制能力。基于上述假设,我们的分析较为侧重两岸潜在战力的评估,而少于纯实际战力的评估。

我们的研究显示,近期内中国大陆任何侵犯台湾的意图都极可能失败。先不管稍早我们提过那些可能影响战力的缺点-例如,后勤和指挥管制能力的不足可能使对台湾发动三栖作战(两栖、空降和空中突击)之类的复杂军事行动变得荒腔走板-解放军对自己在空战中致胜的能力也没把握,它的船舰也缺乏足够的防空和反导弹的防御设施。假设台湾在遭受攻击时,还能让它的空军基地保持运作,阻绝北京跨海运送大量地面部队所需的海空优势的机会就大。总之,台湾在对抗我们预计中国大陆所能做出最佳的攻击行动时,有几乎九成都能够达到「好」结果。但不论是空战或海战,两边的损耗都会很高。

从研究中我们得到七点发现:

一、台湾的空军基地必须保持运作,以便台湾空军的战机战力能与在战机数目上拥有优势的解放军空军匹敌。我们建议增加对被动防御和快速复编措施的注意;台湾可以从七○和八○年代北约组织如何应付华沙公约组织对它后方形成的空中和飞弹攻击威胁学到很多东西。

二、至少在先进的空对空武器上,台湾必须维持同等的水准。最好的情况是,台湾在这方面享有单方的优势。至少得做到的是,若台湾未能配备有AIM-120先进中程空对空飞弹(AMRAAM),就不能让解放军空军配有大量可以射后不理的AA-12级飞弹。美国政府最近决定,如果中国大陆获得AA-12/R-77型飞弹的话,就将提供AMRAAM型飞弹给台湾,可说是一项重要和受欢迎的对策。

三、飞行员的素质可说是台湾的最后一张王牌。解放军空军的训练是出了名的糟,这使得台湾尽可能确保它的空军人员都是高才干一事变得更加重要。我们的研究建议,飞行员素质的改善对提升空优将有极大的帮助。

四、目前,美国的介入很重要,而且会愈来愈重要。即使在近期内,美国的航空母舰和陆基战机联手对台湾的防卫而言都十分重要。当解放军空军的装备变得愈来愈先进和优秀时,台湾对美国协助的需求也会同样的增加。

五、反潜作战是台湾的一项重大弱点。由于没有足够数量的现代化攻击潜艇,台湾海军很难和中国大陆日益现代化的潜艇部队抗衡。我们建议台湾的海军考虑让它主要的战斗舰队在和中国大陆作战的初期驶离台湾海峡。

六、行动快速、秘密的飞弹快艇和机动性高的陆基反舰飞弹发射器足以协助台湾发挥它一贯的防御优势。如果能获得足够的目标侦测和定位资讯,即使在两岸刚开战的混乱时刻,这些武器也能变得相当致命,而且存活率极高。

七、同样的,美国在两岸海战中的角色还是很重要。美国的核子动力攻击潜艇可以协助对抗中国大陆的潜艇威胁,美军的监测能力也能给予台湾部队重要的支援,而配有鱼叉反舰飞弹的轰炸机更可以提供对海战而言极关键的早期火力。

既然北京不太可能放弃使用武力达成统一的「权利」,则台湾坚强的防范能力对台海的持续和平就显得极为必须了。身为台湾最值得信赖的朋友和遵循一九七九年制定的台湾关系法的规定,即使解放军现代化,美国还是必须在协助台湾维持和加强防御能力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防御失败,台湾可能发现它的生存与否某程度得靠美国的直接军事介入。

然而,关于美国对台湾的支持,也就是加强台湾防范能力的方式-不管和平或战争时期-我们的分析建议五点重要的发现。如果能按这些建议先发制人,我们相信,台湾相较于中国大陆的防御态势将可大为增强,而不必冒使局势变得不稳的风险。

第一,在近期内,支援台湾所需的部队数量远不如五角大厦认定的执行主战场作战应需的部队数量。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从未要求超过一个陆基的战斗机联队、两个航空母舰战斗群和十二架左右的重型轰炸机参与行动-这较当时「沙漠风暴」行动中相当于十个战斗机联队和六个航空母舰战斗群的部队数量来说,要少得很多。

从军售和军援的角度看,我们第二项建议是:应注意协助台湾充分掌握现有的先进作战平台,而不是对台出售全新的武器系统。提供像「先进中程空对空飞弹」改良型声纳等的关键先进武器,是这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台湾空防的指挥管制网,过去十年间曾实质提升,但仍受限于情报整合及资料传输能力的不足,这些缺点应列为修正的第一优先。美方可以鼓励台湾作这些必要的投资,确保台湾指管系统完全现代化和健全,以因应可能与中国大陆冲突时的各种威胁。

第四,美国应明确、适当地选择如何及何时与它的友邦、盟友分享资讯和情报;在此同时,特别是在危机时,每天提供台湾政府和军方领导人战略及战术情况的精确照片,才能使台湾方面掌握因应危机的足够手段;分享威胁的动态照片,也使双方更容易在军售和美台军事合作上达成共识。

最后,万一台美部队必须并肩,我们强调要注意军事协同一致机制(interoperability)的重要。这项分析假设美台只有最低层次的协同一致机制,即便如此,一旦爆发战争,这种假设可能也高估了双方合作的层次。加强美台军事合作,即使危机时两国部队互不支援,不要互相妨碍行动,也符合双方利益,在强化交流上,即使小有进展也好。

除了协助台湾提升吓阻态势外,美国可以开始思考某些可操作的战略议题,以便在与中国大陆冲突时能有效地支持台湾。就像在伊拉克和巴尔干的攻击行动,美国典型战略包括长程攻击敌方指挥、管制和通讯设施、空防、机场和其他目标,美国是否要拟订攻击像中国大陆的核武设施的计划,假如拟订这种计划,在决定目标和打击程度时应有何种限制,将是一个非常伤脑筋的问题。

要压制解放军的长程空防能力,甚至只是对中国大陆军事目标进行有限攻击,都是最困难的;要化解长程地对空飞弹,普遍被认为是个战术难题,加上精确攻击中国大陆境内军事目标的危险性,整个攻击计划会变得非常复杂。

这项研究只集中在近期,只包括二○○五年前的战力评估,但我们的报告指出中方的四项发展特别值得注意:

.资讯战的优势使中国大陆能更快、更全面地瘫痪台湾指管网。

.配备传统弹头的数千枚高精确弹道及巡弋飞弹,严重危及台湾机场的运作。

.配备与美国联合远攻武器不相上下的远攻武器,使解放军空军能在长程地空飞弹的保护伞内或不远处,准

 
分享:
 
人气:11,322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